闵行区各历时不同重现期最大降水量及其径流量估算

来源 :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feiyuan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闵行区每年5-9月汛期常因强对流与台风出现大雨、暴雨,引起地面积水.地面积水是暴雨径流引起的.暴雨引起的地表径流大小,既取决降水强度大小,又与当地的土体渗水状况有关,后者又受制于土壤质地及前期墒情.闵行区紧邻上海中心城区,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雨岛效应加剧,汛期强对流天气趋于频繁,暴雨出现频次增多,强度加大;同时地面不透水面积增多,造成单位渗水土壤承载的地表径流量加大,遇小概率高强度降水,更是城区、郊区普遍受涝,给城市排水系统增加很大压力.同时地表径流变大影响了地下水的补给,加剧地面沉降及水质性危害,给环境保护带来巨大压力.所以分析掌握各时段最大降水量的频率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合理估算可能最大降水的径流量,对减缓暴雨涝害问题是极为重要的.运用耿贝尔极值分布函数对闵行区1小时、3小时等最大降水量资料进行频率分析,并结合人工模拟降水试验资料,对不同重现期暴雨强度下的产生径流予以估算.结果表明各历时最大降水量时间变化,存在不同时间尺度的变化特点.1990年以后存在一个高强度降水频次增多倾向,甚至出现破历史极大值记录的小概率最大降水量.短历时平均最大强降水值显著高于本区土壤饱和前入渗量,低频强降水数倍于初渗与稳渗值,极易产生大量地表径流.短历时强降水的径流系数随频率变化而变,从高频至低频降水强度由小变大,径流系数逐渐加大.相同频率强降水下,湿土比干土径流系数显著加大:历时短径流系数大.在当今短时强对流天气增多,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表植被复盖率下降,高强率降水产生的大量地表径流来不及排泄,便会积水引发涝灾,对农田、城市交通、地下建筑产生不利影响.由于地表径流是气候系统中水分循环中的重要分量,合理估计其大小将有助于做好暴雨灾害预报、评估,并可为合理规划本区域的排涝设施提供依据.同时建议加强地下河流暗渠、集流槽、池塘、人工湿地等在防洪排涝方面的综合研究.
其他文献
消散暖性云雾是人工影响天气领域的一个难题,催化剂的选择更为关键.本文介绍了一类含钠、钾、钙等吸湿性焰剂的实验室研究,同时讨论盐粉等催化剂的试验结果.研究表明:播入(燃烧)吸湿性焰剂粒子,通过凝结-蒸馏机制,雾中小滴迅速增加,大滴迅速减少,能见度迅速增加,后又回落到一个稳定值.
本文利用热带测雨卫星(TRMM)搭载的测雨雷达(PR)、闪电成像仪探测结果、GOES卫星红外通道辐射亮温(TBB),分析研究了2003年淮河汛期开始阶段一锋面气旋系统的两个时次降水结构和闪电活动,并与"98.7.20"武汉附近地区中尺度强降水的结构和闪电活动进行了比较.TRMMPR探测结果表明,狭窄细长冷锋降水为一致的强对流降水(特别在冷锋加强时);宽广暖锋为大片层云降水,但其中存在面积不等的强对
论文报道低噪声二极管激光器电流控制电源和高稳定二极管激光器温度控制电源的研制,电流控制电源其稳定度达到2.3μA,温度控制电源的稳定度为±2m℃,利用波长调制光谱及谐波探测技术进行了甲烷气体分子光谱测量,获得了最小探测灵敏度为0.7ppm·m.
盛夏(八月份)我国东部大陆500hpa处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的环流形势下.来自西南季风和副高西侧东南气流带来的暖湿气流,使我国东部大陆温度高、湿度大.在这种大尺度环流背景下,常发生局地性强对流云团,引起短时风暴甚至冰雹和龙卷,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非常大的破坏.对引发这类强对流云团及暴雨的原因,国内学者已做了不懈努力,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结果,如利用地基雷达、卫星云图研究这类强对流系统的生命史演变,或
本文利用闪电VHF辐射源高时空分辨率的三维观测资料,对三个超级单体雷暴的闪电VHF辐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对流风暴中的闪电洞(即闪电空白区)或闪电环与强上升气流密切相关,闪电洞的直径可达5-6km,持续时间长短不等,在产生龙卷风的灾害性风暴中,闪电洞的持续时间有时长达20多分钟,且闪电洞出现在龙卷风发生之前,在龙卷风发生期间,闪电洞最为明显,并在闪电洞上方15-16km高度有独立于
城市气溶胶观测方法是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本文提出了地面多点动态光度计与MODIS卫星遥感气溶胶综合观测的技术途径.研究结果表明,卫星MODIS遥感气溶胶资料经地面光度计观测场变分技术处理可取得显著的效果.另外,采用Terra卫星MODIS遥感与地面光度计变分处理的气溶胶分布特征初次揭示了北京周边地区(河北、山东等省)气溶胶及其污染排放影响特征.这类气溶胶区域性影响特征与北京周边山谷南面开口的"马蹄
本文利用美国国家大气科学研究中心(NCAR)和宾夕法尼亚州州立大学联合研制的MM5V3中尺度模式,对长江流域地区冬季一次辐射雾生消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模式在辐射雾生成时间、高度和出现雾区的模拟与实际观测结果较相近.在此基础上,针对明显影响辐射雾生消的微物理过程和辐射传输过程,以及模式水平分辨率,我们还进行了三组敏感性对比模拟试验.对比结果显示水汽方案的选取对模拟辐射雾的液态水含量有很大影响
简要阐述了国家重大基础发展规划项目"我国重大气候灾害形成机理和预测理论研究"支持的"我国西北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试验(NWC-ALIEX)"的科学意义、试验方案和科学目标,总结了该试验在最近几年取得的部分研究进展和研究成果,概括叙述了该项目在地表辐射平衡和热量平衡、总体输送系数、陆面过程参数、湍流通量参数化和地表水分循环以及对陆面过程模式的改进和对陆面过程的模拟等许多方面的重要发现和一些新的认识.
中尺度辐合线,是山西北部夏季最常出现的中尺度天气系统,该中尺度系统对当地的天气有重要影响,文分析2004年7月10日、8月2日影响山西省北部的两次中尺度辐合线,研究中尺度辐合线三结构、演变及产生的天气特点,结果表明:在发展很深的低压槽前偏南气流的经向分量及涡度梯度和涡度平流的纬向分量很大,由此产生的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很强,且低层辐合以纬向辐合为主,在槽前偏南气流区的无辐散层下易于形成南北向的中尺度辐
从广西典型暴雨形势下,暴雨落区的角度出发,利用MM5模式对2005年5月9日一次广西前汛期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模式成功地再现了这次暴雨过程,揭示了发生在典型暴雨形势下的这次暴雨过程落区偏南的原因.结果表明:在暴雨过程期间低空急流轴在广西南部的沿海地区维持,一直没有北抬,是造成强降水远离850hPa切变线发生的关键原因.暴雨区上空的高低空急流配合,产生了强烈的水汽和质量辐合,造成不稳定能量和垂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