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玉米品种子粒脱水速率研究

来源 :第十五届全国玉米栽培学术研讨会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4792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米是中国第一大粮食作物,是重要的饲料作物和工业原料之一.中国自推广杂交种以来,玉米产量水平大幅度提高,但玉米产量的提高往往伴随着水肥条件的改善和品种生育期的延长,导致一些晚熟品种收获时子粒含水量较高或不能按期成熟,较高的子粒含水量与晚熟有关.研究表明,影响收粒质量的主要因素是子粒水分含量,随含水量增加,机收时子粒损失率、破碎率和杂质率明显增加,收获时子粒含水量在22%-25%左右较为合适.玉米子粒含水量是影响玉米品质的主要因素之一,快速脱水是决定玉米机械化收获及子粒干燥、储藏、异地运输及深加工等环节的决定性因素.
其他文献
为了进一步筛选和评价耐高温干旱能力强的玉米杂交种.于2015年和2016年在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作物抗逆中心,利用人工控水坑栽和高温设施试验,研究了6个审定杂交种玉米花期高温干旱复合胁迫下的生长及产量的影响,对玉米审定杂交种花期抗干旱高温特性进行综合评价.干旱、高温及二者复合胁迫处理后参试玉米品种的植株明显变细变高,且叶片变薄,比叶重降低.干旱、高温逆境阻碍了玉米生殖器官的正常分化,使散
于2012~2013年在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深州实验站,以郑单958为供试品种,设置夏玉米深松播种一体化和免耕播种两个处理,从玉米出苗开始,根据生育进程定期观察玉米根系形态、生理指标及微观结构、玉米冠层光合特性和叶面积指数,成熟期测定产量,计算水分利用效率和2m土体水分储蓄情况.结果表明,0~60cm土层,深松播种处理可提高玉米根系干物质积累、表面积、根长和活跃吸收面积比例,全生育期分别
本文在浚县玉米超高产田进行,设置了两个玉米品种和两个种植密度,于玉米灌浆期在田间原位挖土壤剖面,分析玉米的田间根系空间分布规律,以期探明超高产田玉米根系空间分布与作物生产力的关系.主要结果:(1)玉米根系干重和根尖数量的最大值均出现在0-10cm的土层;0-30cm土层根系干重和根尖数量均占了整个剖面的60%以上.0-30cm范围内的根系长度、根系表面积、根系体积占整个剖面的65%左右;30cm土
通过深松下玉米秸秆全量深埋还田的研究,探明深松和秸秆深埋还田集成后的土壤养分归集特点和土壤结构变化趋势,探明技术集成对春玉米植株生长、养分运移、干物质积累以及产量的影响,明确土壤水分蓄保提利效果,提高农田养分和水分的利用,达到深度挖掘春玉米增产潜力的目的。在半干旱区以春玉米为研究对象,开展基于深松垄作的玉米秸秆深埋还田研究。研究显示,深松和秸秆深埋还田结合可调整土壤的理化结构和养分组成,可调节土壤
通过对四川省广安市蚕区近60年来小蚕共育推广历程的回顾,总结出小蚕共育普及困难的四大原因,分析了现阶段推广小蚕共育的三大现实意义,提出了普及小蚕共育的五条措施建议。
本文分析了发展小蚕共育的必要性及可能性,并针对当前小蚕共育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巩固、发展、提高小蚕共育的技术措施及对策。
广西作为亚热带桑蚕产业的世界最大生产基地,依据其自然条件与人文环境等特点,归纳创立了一整套亚热带蚕丝产业的种养技术模式及其技术措施。针对现行当家桑蚕品种在小蚕共育饲养管理技术上形成了定饲养温湿度、定蚕座面积、定给桑量、定给食时间和定期消毒防病的小蚕“五定”饲养管理技术,解决了亚热带蚕区小蚕饲养难、蚕体质量差等桑蚕小蚕饲养的瓶颈难题。
笔者在建立和经营专业化小蚕共育室中,通过集成应用共育工具、集合收蚁技术、减少给桑回数,改变给叶方式、弥雾添食技术、蚕室温湿调控设备等省力化措施,成功应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劳动力成本上涨,促进了共育室的可持续发展。
小蚕共育将小蚕集中饲养,消毒方便,蚕病大大减少,而且蚕茧优质,蚕农收入多;而温湿自控小蚕共育好处好更多,占用空间小,省力,省时,方便操作;但在我县小蚕共育都是一家一户进行饲养,共育棚利用率不高,不能充分体现其共育的优势;因此必须解放蚕农的思想,走产业化、规模化发展蚕桑生产的道路。
小蚕共育是支撑桑蚕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之一,是现代蚕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从管理人员、桑叶管理、蚕种保护、蚕室环境及饲养技术等方面介绍了规模化生产商品小蚕的技术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