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核锰取代的Dawson型多金属氧酸盐的合成与结构

来源 :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co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不断的探索下,我们成功在水热条件下得到一例四核锰取代的基于三缺位Dawson 构型的[P2W15O56]12-的多金属氧簇.其分子式为[Na2Mn4O6(H13P2W15O56)2]·30H2O.该化合物是三明治型的四核锰取代的[P2W15O56]12-二聚体通过Na+连接形成的一维链状结构.
其他文献
反应共混是提高两种不相容聚合物相容性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在界面区域中聚合物链之间的化学反应是影响聚合物共混体系相形态和最终性质的重要因素。与小分子之间的化学反应不同,聚合物在界面的化学反应强烈地依赖于链的运动性和界面形态。在最近的一系列研究中,我们发现聚合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参数和聚合物的分子量都会影响界面反应的动力学过程,前者会影响界面区域的大小,而后者控制了静态条件下聚合物链的运动能力。在反应共混/
本研究报道了一种在聚合物表面加工具有可控润湿能力的微/纳米图案的有效策略。在阳极氧化的氧化铝模板润湿过程中,将β-环糊精(β-CD)或其超支化聚合物(HBP)加入聚苯乙烯基体中能够形成由不规则多边形组成的帐篷状微/纳米图案。随着β-CD含量或HBP分子量的增加,微/纳米图案的区域和程度明显扩大。微/纳米图案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具有高纵横比的有序纳米纤维/纳米管阵列的自组织行为,而其最终形态则由模板去除
以烯丙基胺为单体,采用光化学法制备了核壳型胺基功能化的Fe3O4-高分子纳米水凝胶(AMMNG),借助FTIR、TGA、TEM、PCS、VSM等对其表征,考察了反应因素对产物尺寸分布的影响,并借助激光光解-瞬态吸收装置研究了Fe3O4与有机胺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制备高磁含量(75-88%)、超顺磁性的AMMNG,在一定范围内调控光照时间和单体用量,获得的产物尺寸在15-100 nm可调
本文首次利用醇-表面活性大单体混合胶束法调整胶束中表面活性大单体的数目,通过绝热聚合和后水解工艺合成出不同微嵌段长度的高分子量缔合聚合物---聚(丙烯酰胺-丙烯酸钠-十六烷基二甲基烯丙基氯化铵)[P(AM-NaAA-C16DMAAC)],聚合物结构经IR和1HNMR表征证实。本文对混合胶束法控制微嵌段长度的机理进行了讨论,并通过流变性实验和稳态荧光光谱法对微嵌段长度对增粘性能、抗盐性能、粘弹性能及
一种新型聚1-丁烯/(1-丁烯-丙烯)共聚物釜内合金的晶型转变现象.聚1-丁烯有四种不同的晶型,从熔体中结晶通常会首先生成不稳定的晶型Ⅱ,随后,晶型Ⅱ会逐渐转变成热力学更稳定的晶型I.这种转变通常需要很长时间,约7天以上.加入成核剂、共混等方式可以实现转变提前.本文主要从合成与结构控制的角度出发,合成出了一种新型的釜内合金.采用红外光谱和偏光显微镜对其晶型转变及其速率进行了研究.随着合金中丙烯结构
绝大多数水溶性聚合物的溶液粘度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但基于PNIPAM和PEO的一些共聚物溶液的粘度却表现出随温度升高而增加的现象,即“热增粘”.但前者价格昂贵,后者的热响应温度较高.我们先以双丙酮丙烯酰胺和丙烯酰胺制备LCST可调的温敏大分子单体[1],并让其与不同的水溶性单体共聚制备了系列热增粘水溶性聚合物,较系统地考察了聚合物浓度[1]、无机盐浓度[2]对其热增粘行为的影响,并对比研究了其
纤维素、木质纤维素为大自然通过光合作用合成的可再生聚合物资源,具有可再生、可生物降解、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易改性等特点。[1]天然纤维素具有较高的结晶度,特别是木质纤维素中的纤维素,由于其和半纤维素、木质素形成致密的三维空间结构,其溶解加工一直是生物质聚合物均相利用的挑战之一。我们最近研究发现,20 mol%的离子液体与N-甲基-吡咯烷酮混合溶液能高效的溶解纤维素、木质纤维素材料。广角X射线衍射(W
光动力疗法(PDT)以其独特的治疗机理和良好的治疗效果逐渐为人们所关注,它主要受特定波长光,光敏剂和分子氧三个因素[1]的影响。酞菁配合物是一类很有应用前景的第二代光敏剂。本论文首先合成四(对磺酸基偶氮苯基-4-氨基磺酰基)铝(Ⅲ)氯酞菁(S-AlPc),通过静电自组装与两亲嵌段共聚物聚赖氨酸-聚乙二醇-聚赖氨酸(PPP)[2]负载合成尺寸约30-70 nm的第三代酞菁聚合物纳米粒子(S-AlPc
The HAuCl4 aqueous solution was employed to react with the Ce(OH)CO3 nanorods precursor,which results in the CeO2 nanotubes formation and Au nanoparticles (NPs) loading simultaneously.Compared with th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神经退性疾病,其致病机理尚不清楚,但在各种假说中,β-淀粉样蛋白(Aβ)级联假说居主导地位。研究发现Aβ 形成纤维状聚集后才具有神经毒性,且AD 患者老年斑中含有异常高浓度的Cu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