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因子在中医药抗肝纤维化中的作用

来源 :第十六届全国中医肝胆病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el4550299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纤维化是各种致病原因引起细胞外基质(ECM)在肝内过多沉积的病理过程.在细胞和分子发病机制方面的研究显示,激活的HSC是产生EcM的主要细胞,另外还有一些其他的细胞因子参与其中.近年来,通过实验和临床研究证实,一些中药和方剂抗肝纤维化显示出良好的效果,针对肝纤维化发生的各个环节进行抗肝纤维化治疗取得很大进展.中医药抗肝纤维化通过正虚血瘀病机,补虚化瘀,调节肝纤维化相关细胞因子,延缓、阻止和逆转肝纤维化。中药尤其是中药复方具综合优势,多途径、多靶点作用,进一步多学科合作,采用蛋白质组、代谢组学、植物化学等现代生命科学理论技术,多层次、多途径探讨中医药抗肝纤维化的复杂作用机制及其物质基础,阐明其作用原理,对于研发抗纤维化中药,提高药物质量标准与临床疗效有重要意义。结合中医“阴阳平衡”学说,加强对THI/TH2细胞平衡理论在难治性疾病演变过程的研究是有意义的,但中医药的应用应是长疗程的。临床疗效是评价中医理论科学性的唯一标准,应按照循证医学要求深化肝硬的中医病因病机学研究,提高肝硬化临床疗效。发挥整体调节作用的中医药优势,揭示中医药调控功能性基因(肝纤维化相关细胞因子及细胞外基质)在慢性肝炎、肝纤维化中医证侯与体内免疫水平变化的相关研究,有利于肝纤维化的体质学及免疫学相结合的研究思路进一步开阔。
其他文献
目的:运用代谢组学研究方法,分析慢加急(亚急)性乙肝肝衰竭湿热证和慢乙肝湿热证患者的血清代谢产物,从小分子代谢物水平比较慢加急(亚急)性乙肝肝衰竭湿热证和慢乙肝湿热证的生物标志物,为慢加急(亚急)性乙肝肝衰竭湿热证和慢乙肝湿热证的临床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慢加急(亚急)性乙肝肝衰竭湿热证患者20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湿热证患者20例分别作为实验观察组,选择2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
目的:观察扶正解毒祛瘀化痰法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40例)与对照组(20例)均采用相同的西药保肝、对症支持疗法,治疗组同时加用扶正解毒祛瘀化痰基本方治疗,并与西药复方斑蝥胶囊治疗20例作疗效对比,2个月为1例疗程,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中医症候疗效改善情况、生存质量卡氏评分、及治疗前后血清AFP值变化情况.结果:扶正解毒祛瘀化痰法治疗组症状改善率为77.5%,
采用维力青联合安络化纤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取得了良好疗效。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极易导致肝功能失代偿,进行性肝衰竭,部分可发展为肝癌等严重并发症而危及生命。应积极的抗病毒治疗,可改善肝功能,降低肝功能失代偿及肝癌的发生,提高生存质量。因此,抗病毒治疗至关重要。在抗病毒药物的选择上,核苷(酸)类似物己成为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首要选择。维力青以起效快,抗病毒能力强,且病毒变异率低等优点在临床上被
目的:探讨化痰祛湿活血方对高脂饲料联合腹腔注射四环素所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组织病理结构中肝细胞脂肪变、炎症损伤及纤维化的改善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易善复对照组,化痰祛湿活血方高、中、低剂量组,行HE染色、油红0染色、DPAS特殊染色、Masson染色观察化痰祛湿活血方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组织病理结构中肝细胞脂肪变、炎症损伤及纤维化的影响.结果:化痰祛湿活血方
目的:研究苍菊颗粒对大鼠脂肪肝的保护作用.方法: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正常组、模型组、低剂量组、高剂量组.模型组、低剂量和高剂量组以40%CCl4橄榄油溶液1ml/kg体质量腹腔注射,2次/周,共4周.模型组、低剂量和高剂量组在第1、2周给予高脂低蛋白饲料,第3、4周予纯玉米粉饲料.自造模之日起,按照1ml/100g大鼠体重给予低剂量和高剂量中药灌胃.实验结束后大鼠经下腔静脉采血并分离
广东省名中医池晓玲教授在30余年的临床实践中业已形成治未病的学术思想,她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在临床上充分发挥及运用中医天人合一、辨证论治的思想理念,并将其融入到肝病临床中,形成了治疗肝病的治未病学术思想.本文在中医治未病思想理念的基础上结合慢性乙型肝炎的疾病特点,分述其具体运用:天人合一以循四时,顺节气为主,提倡二十四节气养生;创多维立体系列疗法体系,以辨运气识体质相结合辨证,分阶段分层次论治.
本研究对304例慢性乙型肝炎的舌色、苔色、肝纤维化指标及肝脏病理进行对比相关观察,根据慢乙肝患者入院初舌象特征情况,分析了舌色、舌苔与肝功能的关系和舌色、舌苔与肝纤维化指标的关系。并总结了慢性乙型肝炎舌象特点与临床意义的内在联系,以及舌象与肝功能的关系。以期了解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发病机制,病情评估及便于临床更好地治疗。
目的:比较外周T细胞亚群定量水平在不同阶段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103例、乙型肝炎肝硬化87例,原发性肝癌35例的临床资料,比较其外周T细胞亚群CD3-、CD4-、CD8-T定量水平及CD4-/CD8-值,并分析其与肝功能指标、HBsAg相关性.多组间及两两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及其后成对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
目的:监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中CD3+、CD4+及CD8+细胞在慢性乙型肝炎、活动性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的变化,研究三类人群在细胞免疫方面的动态,并探讨现代医学中细胞免疫功能与中医中正气学说的联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慢性肝炎、活动性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CD3+、CD4+、CD8+T淋巴细胞的数量(单位:/ul)变化.结果: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CD3+、CD4+、CD8+细胞数均
文章介绍了肝硬化腹水的病因病机,总结了王育群教授在肝硬化腹水治疗过程中的活血利水、内外合治的原则。并通过实际病例进行论证。此例患者既往大量饮酒,损伤肝络,导致肝气不疏,气行不畅,“气为血之母”,日久导致淤血内滞,酒邪为患,更易引起湿邪停滞为水,水瘀互结而致病,故治疗以化瘀利水为大法,故辨为气滞血瘀证,治以行气止痛,活血化瘀,其中桃仁、丹参活血化瘀与龟板、鳖甲软坚散结药配伍应用于鼓胀,米仁、怀牛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