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东北缘卫宁地区新构造运动及黄河演化

来源 :第十一届全国第四纪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123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流阶地的类型和沉积特征敏感地反映新构造运动阶段性演化。一般来说抬升区高阶地老于低阶地,下沉区则相反。然而,若某地区经历数次抬升-下沉运动,老阶地易被新阶地掩盖、叠加或改造,干扰人们对地区新构造运动的认识,因此筛分新老阶地以反演地区构造地貌演化十分重要。
其他文献
微量元素是酶、维生素和生长激素等的重要组成成分,对植物生长发育过程、群落动态演替与生态功能发挥具有关键作用.微量元素对生物体具有双重作用,如果在环境要素中浓度过低,就会对植物和人畜供应不足,抑制生物体生长,如果浓度过高,则会对生物体产生毒害作用,由于微量元素对生物体具有营养和毒害两重影响,研究其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便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桂林毛村岩溶试验场采集受人类干扰较少的11种植物:桂花(Osm
鄂尔多斯西北缘岗德尔山,地处黄河中游,广泛发育河流阶地,是研究盆地新构造运动和黄河贯通的重要区域。岗德尔山位于河套和银川盆地之间,山体呈带状南北走向,记录了第四纪以来黄河贯通两盆地的演化过程。
滑坡等地质灾害发生的位置、时间和规模等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给滑坡灾害的防治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滑坡灾害时间概率也即滑坡发生的频率,通常采用年概率来表征,是滑坡风险评估与管理研究的关键内容之一,对其预测的不确定性成为滑坡危险性评价的难点之一。本研究采用树木年轮、14C测年法、光释光(OSL)和地面年代(宇生核素10Be)定年技术,重建研究区域内已发生滑坡的发生年代时间序列。
Timing of Quaternary deformation in the range front of the Urumqi River is still unclear.Here we chronologically constrain deformation in this region by analyzing the deformed Pliocene and lower Pleis
强震对地貌的影响可以分为两类:i)造山运动,对地貌隆升做贡献(e.g.,Bilham et a1.,2001a, b;Meade,2010);ii)剥蚀作用,强震会造成大量山体滑坡、垮塌等对地貌隆升起负作用(e.g.,Ouimet,2010; Ren and Lin,2010).对于强震究竟会对地貌造成何种影响,目前还有很大分歧.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量化强震对地貌的影响,例如滑坡的体积量(Pa
会议
1654年7月21日甘肃省礼县罗家堡8级地震发生在南北地震带的中北段,该地区的构造变形和构造活动与青藏高原向北东方向的扩展密切相关,复杂的构造几何特征受控于东昆仑断裂、西秦岭北缘断裂和一系列北东向断裂.通过遥感影像解释和野外地质地貌考察,发现礼县-罗家堡断裂为一条北东向的左旋走滑活动断裂,长约150km,错断了合有仰韶文化红色陶瓷片的一级阶地堆积物,阶地面上断层陡坎高约1.5m.沿断裂带发现冲沟的
贵州省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与决策支持平台研究黄河上游贵德盆地滑坡泥石流形成演化与河道变迁存在密切联系,滑坡泥石流灾害是制约河谷区城镇化建设的最大瓶颈.文章在野外调查和室内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贵德盆地东部典型滑坡泥石流发育特征及与河道演变的宏观地质作用过程,主要取得了以下认识:1)贵德盆地古滑坡、老滑坡、古泥石流、古洪积扇、现代泥石流等极其发育,滑坡泥石流制约了河道的演化过程和城镇化进程;2)盆地内发育
柳江流域(雪峰地块)的新生代地壳变形是探讨中国东西两大动力源交汇部位地壳变形的重点地区,但其报道甚少。本文使用ArcGIS软件及其ARCSWAT插件,利用30m精度的GDEM数据提取研究区地形和河流地貌特征,结合野外构造地貌考察对该流域的新生代变形方式和作用进行研究。河流地貌显示柳江流域为右(西)岸流域面积明显大于左(东)岸的不对称水系,都柳江-古宜河构成流域北部一道近东西向向南突出的弧形水系,而
祁连山北缘逆冲断裂是控制祁连山抬升变形的一条主要边界断裂,对其活动性的研究主要表现在晚更新世以来活动速率,及热年代学反映的百万年尺度活动性,缺乏几十万年尺度的活动速率研究,限制了对该断裂发展演化的进一步认识。本研究利用甘肃张掖黑河莺落峡出山口附近河流地貌变形对榆木山东缘断裂(祁连山北缘断裂中段)进行了分析,对其中更新世以来断裂错断速率进行限定。
由于人类活动的强大驱动力,地球各个层圈,尤其是表层圈层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由于气候变化所引起的一系列生态系统的变化和一系列灾害的频发。正是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造成了表层地质环境的恶化,从而引发了大量地质灾害。地质灾害防治是人类社会遏制全球环境恶化、协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防灾减灾不仅要考虑地质灾害的易发性(危险性),还要知道其可能造成的人民生命财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