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市滨水景观营造的思考--辽阳河东新城起步区景观规划设计

来源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2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ch_r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辽阳河东新城位于辽阳市老城区的东部,太子河东岸,处于沈阳经济区的区域位置中心,规划面积19.47km2.新城基址为低山丘陵与太子河冲积平原的过渡地带,整体地势呈东南高、西北低,拥有良好的自然山水格局.同时,规划范围内遗存有一定数量的历史文化古迹,彰显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然而,辽阳河东新城景观规划也同样存在诸多问题,本文通过介绍如何消弭河流对新城城市安全的潜在影响;依托河流系统搭建城市生态网络及安全格局;减弱新城建设对水系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实现新老城之间的联系及在新城建设过程中传承历史文脉等问题为出发点,阐述城市滨水景观营造的设计方法及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
其他文献
结合设备及运行实际,分析某热电厂3#锅炉管式空气预热器膨胀异常原因,提出并实施改进措施后,保障了锅炉安全运行:1)3#锅炉高温段空气预热器空气出口管子严重变形、过热氧化及烟道上端补偿器角部开裂均是由于设计不当及安装错误导致的膨胀异常所致;2)对锅炉或其他热力设备,无论设计、制造还是安装,都应保证设备所需的热胀冷缩间隙,而运行期间,则应定期对设备膨胀、收缩量及对应位置进行检查、确认,确保设备安全运行
1991年3月,我国城市规划行业的第一部国家标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正式实施.该标准一直作为我国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随着社会经济改革的发展,旧的标准对我国现阶段城市建设的控制导向作用已经越来越弱,新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应运而生.新标准对城乡用地的界定和绿地大类的变动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顺应社会发展进行变革的一个契
北京未来科技城是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千人计划"的重大战略部署,在京集中建设的国家级研发机构集群.在10km2的占地面积中,包含景观规划面积约400hm2,其中包括温榆河两岸滨水中心公园、南北区绿化休闲广场、街道绿化、防护绿带等.在规划设计实践中,规划团队提出"海纳百川山水融城在自然中激发科技创新"的设计理念,同时深入贯彻未来科技城提出的"人本、共生、创新、开放、低碳"的核心原则
本文结合净水工艺流程,并针对净水工艺景观的现状与不足提出了"临界景观构建法"、"空间结构构建法"、"生态演进构建原则"及"景观要素构建法"的景观形态构建方法."临界景观构建法"意义在于宏观的项目目标定位与原则指导;"生态演进原则"对变化的景观提供多种存在机会;"空间结构构建法"包括生态廊遘的湿地区域界线结构构建;生态基质的湿地边缘带结构构建;生态斑块结合生态廊道的湿地核心结构构建.其中,湿地核心结
生态网络是维护城市景观格局的重要手段.而在城市生态网络中,城市内河的可持续生态功能是景观中其他事务所不能提供的,这主要体现在河流在纵向、横向及垂直三种空间维度上对于周围景观的连接作用.但实际中,城市内河常受人类活动的负面影响,所以对其改造势在必行.本文以哈尔滨城市内河—马家沟为例,运用生态网络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及河流格局理念研究城市内河在多空间维度中的景观连接问题。并针对马家沟在三维空间上的景观
五里桥是我国现存古代最长、世界现存古代最长的梁式石桥,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由于行政边界的割据,经济的高速发展造成对这一边界地带的建设和管理都相对滞后,使五里桥周边区域存在着违章建设、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社会安全等诸多问题,对桥体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规划设计不仅着眼于对桥体本身的保护,同时注重对其周围生态自然环境的恢复与治理.景观设计师与文物保护学家、环境保护学家等一道在规划前,对五里桥的历史
本文对当代中国城市园林绿化管理过程中存在的规划滞后、法制不完备、管理水平低等一些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针对此指出合理规划是保障园林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的前提,要健全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制度,提高园林工作人员专业素质,并注重现代科技在园林管理中的研究和应用,与科研单位开展合作,共同解决问题。总之,在当代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条件下,园林绿化建设向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园林绿化管理模式,也应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与时俱进
低碳理念是当今世界的主旋律,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倡减少人类生产生活中温室气体排放的背景下提出的.低碳理念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基于低碳理念的园林规划设计也随之出现,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基于低碳理念的园林规划设计主要从资源能源节约与环境保护两个方面入手,以"开源"与"节流"为主要营造原则,并通过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及技术要素三方面体现.具体营造方法包括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合理选择与配置植物、构
"百年公园"是中国风景园林的宝贵财富,它们的发展和变迁不仅是中国传统园林近现代转型的有力证据,也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变迁、生活变化的侧写.在中国大规模城市更新活动如火如荼开展的今天,城市现代化进程中一些旧的必然要被新的必然所代替,涉及这类城市公园的更新、改造活动尤其值得关注.论文从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角度,对济南商埠区保护利用规划核心项目——中山公园扩建改造工程进行文脉分析,以探讨"百年公园"更新发展的可
随着城市的发展,雨水径流的处理受到城乡规划及风景园林学界的日益重视.以增加雨水回渗量和实现雨水可持续利用为目标的设计手法也被应用于许多景观设计项目之中,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本文试总结出雨水景观化设计的一般定量化技术流程和技术路线.雨水景观化利用的关键是运用高效的技术措施,在满足生态、景观、安全、社会服务等综合功能的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结合地形特点,充分利用绿地、裸地或草坪地,确定汇水管线及湿地涵养水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