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21世纪高校图书馆建筑中的人文关怀

来源 :中国图书馆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fol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认为图书馆环境包括建筑环境、制度环境和服务环境.建筑环境是图书馆环境中最能体现人文关怀的实体,如何让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建筑体现"人文关怀"是高校图书馆建设中应考虑的问题.
其他文献
本文是对公共图书馆评估论商的述评.认为图书馆通过评估可以用事实数据证明自己是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仍是社会文献信息的主要枢纽,在信息社会环境下不仅有存的必要,而且应该发展壮大.
本文提出长江三角洲城市图书馆,必须乘势而上,与时俱进,破除区划分割观念,摆脱传统的封闭自守的工作思路,立区域联合思想,走联合发展之路,加强战略联盟,创新联合发展机制.
本文认为图书馆必需以为母体机构提供科研信息服务保障这一任务为基点,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优化整合核心概念,有序集成服务内容,提高图书馆的核心竞争能力.
本文探讨信息网络背景下图书馆专业精神的塑造问题.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传统图书馆已越来越不能满足用户需求.服务方式也由信息服务向知识服务方向转变.这是对图书馆提出了新的要求,无论是图书馆自身角色定位、功能,或者是组织机制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影响.
本文认为专业图书馆若要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应从观念创新、特色化信息资源建设创新、技术应用创新服务的创新四个方面提高专业图书馆的综合竞争力.
本文提出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和服务是科研工作的支柱,网络对图书馆的工作内容和服务方式等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图书馆应有针对性地对读者需求开展活动,服务内容及时调整,适应变化的动态管理机制.
本文认为图书馆作为人类收集、整理、传递和开发社会文献信息资源的中心,在网络环境下,读者服务工作不仅要拓宽范围,增强手段,而且更要加大读者服务工作的广度与深度.
本文探讨了图书馆建筑实施无障碍环境设计的意义和内容.图书馆建筑设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建筑思想,蕴含人文要素于图书馆建筑中,消除障碍方便不同类型读者对图书馆的需求.
本文提出当今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也产生了信息的"马太效应",成为严重阻碍世界人民安定团结和共同发展的原因之一.消除信息鸿沟是人类共同的职责.
本文认为图书馆建筑是建筑学、图书馆学与美学的结合,是设计者、建设者与使用者意志的表现.图书馆的建筑形式是随着图书馆功能变化而变化的,是在满足其功能需要的前提下,追求功能、造型和环境的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