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排气消声器声场和流场数值仿真分析

来源 :第九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暨中国振动工程学会成立20周年庆祝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kai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某款轻型卡车上所装配的消声器,综合运用专业声学软件SYSNOISE 和和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FLUENT,对该款消声器进行了声学性能和空气动力性能的数值仿真分析,结果清楚地反映了该款消声器的内部流场及声场的分布.通过对仿真计算结果的分析,提出相应的消声器改进方案.计算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消声器在声学性能和空气动力性能均有一定改善,改进后消声器将更加有实用效果.通过仿真模拟,表明运用数值方法预测消声器的阻力及声学性能在工程中是有效的,为消声器设计和优化提供了参考依据.
其他文献
在振动式微陀螺的工作过程中,角速率将导致检测轴振动对驱动轴振动的耦合,使驱动轴振动随着角速率的改变而改变,这必将影响微陀螺的测量线性度和测量精度.为此,在驱动回路中加入一个可调增益环节,接合适当的增益调整算法,保证驱动轴振动幅值恒定.本文讨论用自动增益控制使微陀螺驱动轴振动幅值保持恒定的方法,推导其自适应控制律,并且对该控制律的正确性和可行性进行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自动增益控制律使微陀螺驱动轴
本文针对某250ATV 车的振动噪声问题,研究其排气消声器与发动机之间的振动关系及其对噪声的影响.通过对消声器进行三维几何建模,有限元网格划分,计算得到消声器的振动模态,其结果与试验模态较为一致.分析发现固定在车体上消声器的模态频率前1 、2 和3 阶与发动机的往复惯性力的基频比较接近,在使用中消声器可能产生共振;第1 阶模态与排气基频也很接近,会引起再生噪声.研究表明,需提高原有消声器和吊耳的刚
提出了一种基于正交球面波插值的近场声全息图像分辨率增强方法.该方法以实际测量点数据为插值条件,通过若干不同阶次的球面波源叠加拟合实际声场,实现全息面插值.从而等效地增加了全息面声压数据,减小了测量间隔,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由于实际测量间隔太大而损失了的倏逝波信息,使近场声全息图像得到了提高.数值仿真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提高近场声全息图像的分辨率.
本文对一两相多循环脉冲爆震发动机原理性试验模型在不同爆震频率下的噪声辐射特性进行了研究.设计了单/双层微穿孔板消声装置,进行了降噪效果的对比实验研究.得到了以下几点结论:(1)脉冲爆震发动机噪声辐射呈现间歇性和周期性的特点,其基频与发动机工作频率完全一致;(2)噪声辐射的峰值声压级大于170dB,且基本上与爆震工作频率无关,脉冲声压级在140dB 左右;(3)脉冲声压级、声功率级随爆震频率的提高而
以烧结金属纤维材料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唯象的扩展吸声模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采用模拟退火遗传算法并结合吸声性能实验测试对其静流阻率、曲折因子等主要声学参数进行了优化识别.最后利用识别出的声学参数和扩展模型对多层梯度组合烧结金属纤维板的声学特性进行了理论预估并与实验测试数据进行了比较.实验测试结果表明,理论预估值和实验测试值之间总体上吻合较好,说明采用声学参数优化方法并结合扩展模型能够较好地计算烧
通过两种油膜力模型在200mw 汽轮机低压转子上的应用,较好地模拟出了系统升降速过程的非线性动力学行为特性,尤其是给出了油膜振荡产生、发展及消失的动力学特征.根据本文提出的动态油膜涡动频率控制方程,结合两种油膜力模型计算结果的对比分析,合理地解释了油膜振荡现象的流固耦合作用机理,为有效地抑制油膜失稳现象发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离心叶轮是一类典型的循环周期性结构,其具有不同于非循环周期结构的许多特殊的动力学性质,如:存在频率通带(passbands )和禁带(stopbands )现象.当激振频率处于通带区域内时,其振动模态和能量在整个结构内均匀分布;而当激振频率处于禁带区域内时,振动幅值和能量主要限制在结构的某一局部区域内,使得结构该部位的响应幅值及应力过大,并产生能量积聚,最终将导致叶轮发生疲劳破坏.同时,在实际中由
七台河电厂#1 机组自从2001 年投产以来,机组状态一直很好,通过临界转速时最大轴振幅不超过100μm,在正常运行中最大振幅不超过80μm.但是自从2004 年开始,2瓦轴振幅随着负荷增加而增加,在由单阀运行方式切换到顺序阀运行时振幅超过230μm而跳闸.经过现场测试发现2瓦轴振幅中主要有1 倍频,2 倍频很小,还有0.5 倍频,2瓦温度70 ℃,比1 、3 瓦温度低20 ℃左右.经诊断认为主要
利用有限单元法建立了现场汽轮发电机组轴系的分布质量模型.利用MSC.Nastran 软件分析了轴系的扭转振动固有特性.在Matlab 中建立了电力系统模型,分析在电气故障下轴系所受的扭矩,并计算了轴系的瞬态响应,分析了轴系的扭转应力及危险截面.
以光栅光纤为传感器,压电陶瓷为致动器,构成光纤智能梁,研究了基于主动控制技术的光纤智能梁共振峰值主动抑制方法.采用LMS 公司TestLab 振动测试系统对光纤智能梁进行了模态试验与分析,得到其各阶共振频率.采用两组压电陶瓷片分别构成激振器和抑振器,通过控制激振器的激振频率,激励光纤智能梁在特定共振频率附近的大幅振动,由光栅光纤传感器和抑振器实现对光纤智能梁振动信号的拾取和闭环反馈控制,以抑制光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