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数字校园公共基础平台的建设

来源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信息化分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hxu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大学组织松散联合特征,国内各高校数字校园建设规划实施过程不同,一些高校经历了效果不显著、系统生命力不强,甚至项目失败.针对该问题,本文结合哈尔滨工业大学数字校园近10年应用系统建设的实践,提出以公共基础平台,即信息标准、统一身份认证、统一门户、统一数据平台为核心,以综合业务系统为构件的高校数字校园软件架构模式.该模式具有可靠性、安全性、可扩展性、可定制化和可维护性,实现了信息标准化,数据共享,统一服务,使得高校信息化可健康持续发展.
其他文献
本文探讨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社会人才需求不匹配的问题和产生的主要原因,阐述了搭建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力资源需求信息化互动平台的意义和必要性,最后提出了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需求互动模型,给出了互动平台的设计要点和总体方案.
调查了上海市高校信息化专业队伍的基础状况,调查发现:从个体层面看,队伍具有年龄结构轻、专业化程度高、工作满意度低等显著特点,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当前高校信息化技术支撑队伍职业发展的困境:主要聚焦于工作定位不清晰、工作压力剧增和职业发展体系不健全,并从个体和外部环境两个层面提出了加强高校信息化专业队伍建设的建议和对策.
国家教育行业标准《JY/T 1001教育管理基础代码》在教育管理信息系列标准中占据基础地位,是保证全国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瓦联互通、互操作的基石.本文对它的组成、范围、与教育管理信息系列标准中其他标准的关系作初步解读,并对如何利用该标准做出若干提示.
简述了华东师范大学信息化服务渠道的现状并分析了其局限性,介绍了华东师范大学在在线桌面服务方面所做的具体举措,以期进一步推动华东师范大学拓展信息化服务渠道的创新性尝试,并为其他高校提供有益的参考.
针对网络教学的特点,通过对网络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上网行为进行跟踪记录、统计和分析,推断出学生当前在网络教学中的需求,并根据这个结果把学生真正需要的教学资源自动推送到其面前,让合适的教学资源在合适的时机推送给合适的学生,达到个性化网络教学的目的.
基于用户在存储使用过程中的存储分配、速度与容量、重复数据、缓存电池和存储迁移的相关问题,本文对主流的中端存储厂商进行调研.结果显示,各中端存储厂商采用各自的不同的方法,如SSD、自动精简配置、自动分层存储、重复数据删除、缓存掉电保护、存储虚拟化及数据压缩等新技术,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用户在存储使用过程中的上述问题。
多处理器/多核系统在数据库服务器上的使用在提高了数据库并发处理能力的同时,但也使得一些在并发度不那么高的环境下没有暴露出来的问题得以显现,使用不当甚至反而降低实际的吞吐率.本文通过动态管理视图定位冲突点,解决闩锁竞争问题,大幅提升多处理器系统下SQL Server实际吞吐率,可以作为多处理器改善数据库服务性能的一个范例.
为实现中国农业大学教务系统应用服务器之间文件的自动实时同步,本文基于Rsync和Inotify技术设计实现了文件实时同步系统.系统利用Inotify服务监视文件发布服务器上的文件,当文件发生变化时,Inotify触发Rsync服务,自动同步其他服务器上的文件,有效地保证了前端用户访问的一致性。
随着云计算技术的不断成熟与相关平台的普及,高校信息化建设也需采用此项信息技术来进一步发展.本文主要研究如何遵循统一、共享、动态的技术原则,利用云计算技术,实现整合计算和信息服务资源,降低应用复杂性,为用户提供"随需而变"的应用服务.对云计算在高校信息化中的虚拟终端(桌面云)应用技术,应用服务快速部署技术,基于云计算的应用混搭、服务编排技术,这三方面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并在实施方面给出了若
IT设备正常运行是数字化校园和谐发展的基础保障.为保证IT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科学性及有效性,笔者分析了在IT设备全生命周期中各个环节的关系,理清了IT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关键点,结合中山大学现行的IT设备管理与IT设备运维办法,探讨了科学有效的IT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