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从超微结构层面研究牙釉质粘接机制。材料与方法采集无龋恒牙,在双蒸水下切割临床冠中心牙釉质至截面大小为2*3mm的样本。随机分为四组:磷酸处理液组(40%磷酸溶液),磷酸凝胶组(40%磷酸凝胶)、自酸蚀处理剂组A(Clearfil SE Bond primer,Kuraray Co.)、自酸蚀处理组B(Transbond plus SEP,3M Unitek)。在磷酸处理组,处理时间分别为0,15,30,60秒,之后冲洗,用真空气枪吹干。在自酸蚀处理剂组,样本参照自酸蚀处理剂产品说明书进行表面处理。之后对处理前后牙釉质表面的化学成分、晶体结构、物理形态等进行研究。结果 X线光谱学(EDX)研究表明,牙釉质样本表面的钙磷比(Ca/P)在经磷酸处理后有所增加,且磷酸溶液组与磷酸凝胶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6<0.05),但不同15,30,60秒处理后的样本表面钙磷比无显著性差异。经自酸蚀处理剂处理后的牙釉质样本表面钙磷比显著性增加(P<0.001),且与处理剂类型显著性相关(P=0.003)。X线晶体学研究表明,羟磷灰石晶体在经磷酸处理后有明显波峰改变,但这种变化在自酸蚀处理机组表达不明显。电子显微镜(SEM)显示,磷酸处理后的牙釉质表面可呈现典型的酸蚀形态,这种形态特征在凝胶组表现地更为均匀。自酸蚀处理剂只在牙釉质表面留下非常微弱的酸蚀效果,更多的样本呈现出混合层形态。结论磷酸介导的牙釉质粘接机制多为物理粘接。而自酸蚀处理剂介导的牙釉质粘接剂机制则更接近化学粘接。超微结构层面牙釉质粘接机制存在进一步探索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