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开展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回归社会后续照管工作的思考--广东省司法行政戒毒系统开展后续照管工作的调研报告

来源 :国家禁毒委员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tcoo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三年来,广东省司法行政戒毒系统后续照管工作经过探索实践,初步形成了以后续照管工作为基点,以戒毒康复指导站为驿站的后续照管工作新格局,创立了"9+n"后续照管工作新模式.广东司法行政戒毒系统"三期三分六法"戒毒模式,涉及强制隔离戒毒与自愿康复戒毒、社区戒毒(康复)三个方面的主要工作.要使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回归社会后长期保持操守,彻底戒断毒瘾,与戒毒场所和康复中心、社区三部门的有效衔接密不可分.
其他文献
目的:掌握戒毒康复人员难以再社会化的原因,为相关部门解决对戒毒康复人员重归社会化问题提出建议.方法:以安徽省滁州市部分戒毒康复吸毒人群为对象,采用项目设计并经预实验修正后的问卷进行现场调查,同时对戒毒康复脱毒2年以上者进行个体案例访谈.结果:在参与问卷调查的150名戒毒康复人员人中,认为难以重新回归社会的主要原因是:吸毒亚文化,相悖于健康的社会大众文化,尤其在青壮年吸毒人员之间相互慰藉、相互依赖形
本次调研以重庆市西山坪强制隔离戒毒所的203名戒毒人员为调研对象,通过自编的毒品复吸量表对其进行施测,以探讨其复吸毒品的主要原因.通过对调研结果的统计及分析,努力在戒毒工作中做到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或建议,以降低毒品复吸率、提高戒断率.
当前,中国毒品滥用问题依然严重,戒毒人员复吸率居高不下,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亟需进一步提升禁毒戒毒工作效能.就提升戒毒人员的戒毒成效来说,目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戒毒人员生理康复和心理康复方面,很少关注戒毒人员期满出所以后,如何更好地走出吸毒阴霾、更好地融入社会,本文就拓宽戒毒人员回归社会的途径作了一些思考.
为了切实落实党和国家的司法发展要求,为强戒人员提供更人性化专业化的治疗服务,省女子所从15年来安全零事故经验中摸索总结,提出一套主动防御型医疗管理模式,建立所内医师主动巡诊制度,搭建所地医院合作的交流机制,实行健康体检“三必查”制度,主动进行疾病三级管理制度,建设电子化、系统化的医疗档案,创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制度,降低了复吸率。
在戒毒康复中,三水康复苑在弱化戒毒康复人员的标签作用,使他们更好融入主流社会而被社会接纳方面做了很可宝贵的探索。三水康复苑不是国家强制性戒毒管理机构,而是自愿性质的戒毒和康复社区,戒毒康复成员实行自主管理,提倡身份的社会化,为巩固戒毒康复效果,三水康复苑采取“送回家、上门访、继续帮”等办法,加强跟踪照管和后续帮扶。
本文参考近年来国内关于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回归社会方面的研究文献,以广州市松洲强制隔离戒毒所一大队295名戒毒学员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新形势下中国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回归社会后的现状、问题及其原因,建议构建"四维立体"帮扶模式和"多方联动"管理机制,创新宣传阵地和内容形式,消除社会"有毒"观念,在助其生理脱毒的同时,更加注重心理矫治和后续管理.
戒毒康复人员回归社会是一个常态性难题,难以在短时间得到有效解决.本文拟从分析戒毒康复人员回归社会的必要性、回归过程存在的困难等方面剖析这个常态性难题,并提出相应的回归社会途径.
本文就黄石市吸毒人员参与美沙酮维持治疗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做了探讨,提出加强组织领导提高部门认识各级政府应高度,建立健全相关工作机构,加大宣传力度,加强专业人员培训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措施,以便为规范管理而提供科学依据.
网络新媒体大大提高了戒毒康复工作水平和影响力,正确认识理解网络新媒体,积极融入网络新媒体是戒毒康复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试着把握网络新媒体时代特点,结合传统媒体工作实践,不断探索运用网络新媒体优势,更好服务和促进戒毒康复工作。
戒毒康复人员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存在,是社会成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不仅是违法者,更是受害者,是病人.做好戒毒康复回归教育,确保戒毒康复人员有效回归社会,是禁吸戒毒的目标和任务.解决戒毒康复人员回归社会问题关乎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从禁毒实物出发,以人为本,联系实际,注重实效.在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戒毒康复,回归社会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