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9号台风“麦莎”路径两次东折成因的诊断分析

来源 :第十五届全国热带气旋科学讨论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fdsa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1°×1°NCEP再分析资料,主要从副高面积指数、麦莎的移速、西风指数与台风移向的关系、风场、变高场以及高空辐散场等方面对台风“麦莎”的两次东折作了分析。发现:两次东折时,副高面积指数处在增加中,而西风指数处在减小中;麦莎移向分别随着副高面积指数、麦莎移速增大而减小,而麦莎移向随着西风指数增大而增大。麦莎第一次东折时,与高空辐散场也有很大的关系。麦莎第二次东折受环境风场的变化影响比较大。麦莎移动路径与24小时负变高中心的位置变化比较一致,两次东折时更是如此。麦莎第一次东折时,与高空辐散场也有很大的关系。
其他文献
东海岸边,北仑码头,大海上一个孤独的舞台。太阳是聚光灯。舞台是实景,高耸入天的一排排红色巨型桥吊,宏伟壮观,仰望时,特别震撼。风就是音乐,无时无刻无处不在,风声从左耳灌
用1949~2008年共60年的热带气旋资料,分析在台湾岛东岸登陆并在台湾岛东测出现路径打转的热带气旋的主要特征和其所处的环境场。结果表明,在台湾岛东岸登陆前后出现打转路径的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对台风Aere(2004)与超强台风Gloria(1963)路径做了分析,发现:台风Aerc(2004)形成倒抛物线路径主要是由于其和Chaba台风之间发生藤原效应造成,而超强台风Glo
海平面温度是影响热带气旋活动重要的大尺度环境热力控制因子,本文根据1948-1999年热带地区(30°S-30°N)海平面温度(SST)的气候场、线性趋势、年代际变化与年际变化的空间结
会议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气象卫星资料和NCEP1°×1°再分析资料,对0806号台风“风神”登陆后的暴雨强度和落区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台风暴雨主要发生在台风登陆后48 h内,水汽通量
会议
以1979-2002共23年孟加拉湾海域的风暴样本为基础,利用NCEP/NCAR逐6小时一次再分析资料作为背景环境场资料,综合考虑台风移动路径的气候持续性因子和数值预报产品的物理量园
会议
0807号台风“海鸥”于2008年7月15日14时在菲律宾吕宋岛东北方18.1°M/123.7°E海洋上形成,初期路径不稳定。本文介绍了MCC云团的形成及其活动过程,浅谈了MCC云团对0807号台风
本文深入介绍闪蒸法非织造布技术工艺原理及其发展现状,叙述了蒸法非织造布使用的原料及产品应用,并对其前景进行了探讨。
分析“风神”登陆前后500hpa高度场、850hpa的K指数和q的值以及地面气压的变化,总结路径特点及强降水分布情况,发现:大尺度环境场的调整(副高脊线东退南落、西南季风的变化)使
会议
通过对2005年“海棠”台风移动路径的分析,发现副高的位置和强度对台风的移向、移速有重要影响;当台风靠近大陆时,地形因素也是台风变化的重要影响因子,利用卫星云图的变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