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土地经济密度时空演变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来源 :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jr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一直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其经济效益是衡量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本文以山东省十七个地级市为研究单元,通过对山东省2007~2017年的土地经济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和规律,并选取城市经济发展状况、人口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资本投入以及劳科技投入等五个方面的十一个相关指标,利用SPSS对山东省土地经济密度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研究表明:(1)山东省城市土地经济密度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其增长率呈现下降趋势,并且城市差异明显,空间极化现象明显;(2)城市经济发展状况、城市人口规模、市场与资本投入是城市土地经济密度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其他文献
遗产突出普遍价值的呈现与其周边环境密不可分,然而,我国高速城镇化过程中,出现了因城市用地侵占、污染性产业布局、景观风貌管理缺位、基础设施不完备等不合理的城市发展建设行为对遗址周边环境破坏的现象.城市总体规划作为城市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有必要融入建立正确的遗产观,全面考虑城市中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问题,明确城市建设行为和管制要求,为下位规划编制及后续规划实施管理提供基本依据.笔者结合武夷山市城市总
在高密度发展背景下,城市滨水空间更加显现出对共享性、便利性和网络化的需求,传统滨水空间设计同质化、碎片化、精英化、过度开发和过度商业化等方面的问题突出,亟待新的规划设计方法转型.本文引入时间性城市设计概念,以打造共享、活力、内涵、可持续的高品质滨水空间为目标,从场所记忆的传承与发展、公共空间的时间管理以及规划实施的渐进适应三个方面对传统滨水空间设计方法进行优化,.同时,结合深圳市龙岗河活力发展带概
上海2035规划将崇明定义为具有全球引领示范作用的世界级生态岛,奠定了东滩的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底色.同时,东滩发展的动力逐渐成熟.上海城市规模的扩张,崇明自身农业生产功能的进化与转型,以及城市人群对自然与乡村天然的向往,使得距离上海市中心仅40公里的粮食产地,位于崇明门户位置的东滩,开始了谨慎的开发尝试.目前我国对生态城的规划设计方法论主要集中在三个方向,其一是环境保护法下的景观规划、其二是多
城市共生在城市领域中的应用成为城市群研究的一个新的方向.本文通过微信数据从城际出行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城际出行网络结构,并运用引力模型,欧式距离法等判别城市共生模式,与微信城际出行网络结构相验证.验证发现,微信城际出行在一定程度上与城市共生模式相匹配;广深两个中心城市与其他城市之间的共生模式良好,而港澳两个中心城市与其他城市之间大多存在着偏害共生;其他城市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中需要找准自己的功能定位,配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发展问题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矛盾非常突出,不少地区出现乡村衰退,究其原因,许多是因为乡村缺少内生发展动力.本文首先分析了乡村内生发展的内涵,并对内生发展与外力驱动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单一的发展模式存在弊端,只有实现双向互动,从单纯的依赖外力推动到建立可持续的乡村内生发展模式,才能促进乡村高效、可持续的发展.继而,笔者针对苏南地区乡村的发
社区环境层面的步行适宜程度与居民的生活品质息息相关.为把握居民步行行为与心理需求,以社区环境中的步行行为、步行需求、步行网络、空间形态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报告统计、实地调研、行为跟踪调查、形态分析、访谈等手段,探析步行行为心理需求与社区整体环境和微环境两个层面的关系,发现在微环境层面步行行为心理与空间形态之间存在"改变、适应、激发"的交互影响关系.得出有形层面的步行行为心理需求为网络化、致密性、外
城市历史景观概念的提出对欧洲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风貌塑造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本文在城市历史景观概念的基础上,提出适合中国城镇遗产地保护的全谱系遗产保护概念,为城镇风貌的整体保护提供依据.并以铜川市黄堡镇为例,研究在耀州窑遗址的大文化背景下,从价值分析的角度方法出发建立城镇整体保护框架,将点状的单一保护转变为全谱系的整体保护,并将黄堡镇完整的工业城镇空间载体进行保护.最后在黄堡镇全谱系保护格局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工业和制造业发挥了巨大的经济增长引擎作用使其成为"世界工厂",如今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面临着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去工业化作为在此背景下出现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需要引起重视.但现有去工业化测度指标存在多种局限和问题,影响去工业化现状的基本判断.因此本文首先通过增加空间类和政策类测度指标,基于AHP层次分析法对各类指标合理分层,尝试重构一套包括核心层、辅助层、背景层的三层次
随着快速城镇化进程与农村人口外流,东北部分地区乡村收缩趋势成为必然,"空心村"中大量的闲置住房不仅浪费建设用地资源,对村庄风貌及生态环境也造成不良影响.本文通过梳理我国土地制度变迁与村庄空间演变间关系,论述了适度土地流转对于村庄合理空间布局的重要作用,总结出东北地区乡村空间发展特征,并对乡村空间重构的内涵和驱动因素进行解析,论证了基于精明收缩理论的"精明集聚"乡村空间重构策略适用于东北地区乡村的未
校园作为培育人才的重要场所,在校园空间布局与公共空间的规划中,不仅要满足高等学校进行科学研究与培养人才的需求,更要通过合理的功能组织,达到校园流线合理、减少人流拥挤的目的,满足师生的学习生活需求.本文从寒地城市的微气候出发,对寒地大学校园规划与微气候的关系进行梳理,选择对寒地校园规划布局影响较大的风环境与光环境,通过PHOENICS风环境模拟软件,进行主动适应风环境的寒地校园空间布局推演,通过对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