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文石中镁离子矿化机制的仿生实验研究

来源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q4463954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进一步认识生物成因文石中镁离子的成因及存在形式,本文选择模型有机或生物分子来模拟与生物矿化相关的生物分子,研究这些模型分子存在下,矿化形成的文石中镁含量的变化。进而研究其存在形式。
其他文献
西非海域是近年来全球海域油气增长的热点地区,该区内的主要盆地均为典型的含盐盆地,盆地内盐岩滑动变形直接影响了盐上地层的构造变形和构造演化。油气勘探实践证明大多数盐上油气田的发育与盐筏-生长断层构造体系有着密切的关系。盐筏-生长断层构造体系发育于西非海域陆架-上陆坡的拉张区,主要由下伏变形盐岩、紧邻厚层盐体一侧的铲式正断层以及随着盐体做伸展性漂浮的上覆地层3部分构成。盐筏-生长断层构造体系的发育对盐
全球非沉积岩油气藏主要以基底油气藏和火山岩油气藏两类为主,中国则以火山岩油气藏为主,两种油气藏主要分布于环太平洋(中国松辽、美国洛基山、南美智利南部等)、地中海和中亚(西西伯利亚等)地区等地区;集中富存于中生代(特别是白垩系)地层中,古生代和新生代次之;基底和火山岩储层物性与其埋深关系不大,且花岗岩及其风化壳的基底油气藏和火山岩油气藏往往分布在含油气盆地的中下部组合,勘探程度均较低,但资源潜力巨大
由于裂谷强度、模式、持续时间以及陆架宽窄等差异,造成南大西洋边缘盆地油气地质特征和油气富集程度存在明显的分段特征,泛非巴西古坳陷湖盆区油气地质条件最为优越。南大西洋边缘盆地主要发育同裂谷湖相和后裂谷海相两种类型的烃源岩以及河流相砂岩、海相砂岩、浊积砂岩以及湖相碳酸盐岩等优质储层,而盖层主要为局部发育的致密盐岩和区域沉积的厚层页岩,拉伸背景下形成的正断层系统是油气主要的运输通道。南大西洋两侧较低的勘
红外显微镜是研究不透明—半透明矿物中流体包裹体的重要手段。在参阅大量国内外文献和具体实验工作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红外显微镜设备的工作原理和样品制备方法,重点论述了目前红外显微镜应用于不透明—半透明矿物中流体包裹体岩相学和显微测温技术方面的工作内容,并指出了尚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分大洋、边缘海、海湾和潮间带四种海区,测定了采集自东太平洋、东海、山东胶州湾的海洋沉积物岩心和采集自福建兴化湾、九龙江河口、东山湾3个海湾潮间带沉积物岩芯的碘含量,研究了岩芯中碘的分布特征,探讨了碘与有机物的相关关系.结果给出:东太平洋岩芯碘含量为68.2~105.6mg/kg,东海岩芯碘含量为35.2~77.8mg/kg,胶州湾海洋和周边陆地沉积物碘含量分别为51.6~94.3和36.5~50.
本研究成功地制备了氨基类药物(苏氨酸、卜丙谷二肤和谷脱甘肽)水滑石,并研究了药物插层过程的化学行为,探讨了该类物质在水滑石层间的固定作用特征和嵌入机理,为水滑石材料能够作为药物的传输载体提供理论依据。
微生物对铀成矿的影响是综合性的,同时也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制约。微生物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有机酸等物质可改变环境的Eh和pH值。微生物之间也存在着共生、互生、竞争和拮抗的关系,从而影响着矿床的发育。通过微生物和有机质成矿作用形成一个酸化-还原-共沉淀-吸附的综合地球化学障。为最终形成工业卷状矿体打下了基础。大量研究结果证明,该类矿床微生物富集铀的机制是以间接的非代谢性生物吸附为主。而代谢性富集机制
半导体矿物光电子能够一定程度上促进非光合微生物A. faecalis在固体表面附着生长并影响其新陈代谢,增强其还原硝酸根的能力,并且电势越低反硝化能力越强。本研究不仅有利于完善土壤中天然半导体矿物与微生物的交互作用形式,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德工牛场铜矿床具有典型的斑岩铜矿特征,矿床地表暴露出来的矿化露头常常产在坚硬的岩石内,而大矿体的赋存部位在地貌上常常位于负地形内或被浮土搜盖的平缓山坡上。耐风化的石英碎块和硅化转石常常散布于地表。最为重要的间接找矿标志就是矿区范围内规模较大的蚀变带。通过对德工牛场矿床的矿床地质特征(成矿地质背景、矿化体形态、矿石成分、矿石组构和蚀变分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初步建立德工牛场矿床的找矿模型,并得出以
本文在没有添加任何有机物或生物分子的情况下通过氨气扩散法进行碳酸盐的沉淀实验。矿化产物的XRD分析显示。随着反应时间延长,合成的镁方解石中的MgCO3含量由28 mol%逐渐增加到50 mol%左右。就有序性而言,这些高镁方解石应该为成分上接近白云石化学计量比的无序白云石。初步的实验结果可能对于揭示现代以及历史时期低温白云石的形成机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