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醛和臭氧对污染HBV棉被的消毒效果研究

来源 :中华医学会病毒性肝炎慢性化、重症化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he1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臭氧和甲醛对污染HBV棉被的消毒效果。 方法:通过模拟现场实验,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床单位臭氧消毒器和甲醛氧化熏蒸对污染HBV棉被消毒后HBV病毒拷贝数的变化。 结果:床单位臭氧消毒器对污染HBV床棉被消毒23 min、36 min、49 min后,HBV-DNA拷贝数无减少;而采用甲醛氧化熏蒸法对污染HBV棉被消毒1/2 h、1 h、2h、4h后,HBV--DNA数量逐渐下降,4 h显著;同时,较薄的棉布片在消毒1小时时即有显著下降。 结论:床单位臭氧消毒器对污染HBV棉被消毒无效,甲醛氧化熏蒸法对污染HBV棉被的消毒有效。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危重型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机械通气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危重型HFRS并ARDS患者的治疗过程,比较机械通气组与常规治疗组病死率的差异。以及机械通气>24小时组与常规治疗组病死率的差异。结果:危重型HFRS并ARDS的发生率为47.4%,病死率为51.9%。机械通气组病死率低于常规治疗组(46.2% vs.57.1%,P=0.297)。机械
目的:评价联合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方案(AZT+3TC+EFV)对中国农村HIV-1感染者治疗的安全性。方法:采取开放的、前瞻性的单组的临床试验,观察100例受试者在52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结果:100例患者均出现至少1例次的AE,总共发生700例次,其中实验室检查异常、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AES的发生率分别是42.15%、19.29%和14.14%,占所有AE的一半以上;最常见的是头
HIV感染者在诊断时及以后的每一年都要筛查HCV,筛查HIV感染者的HCV应该用第三代抗HCV抗体检测方法,阳性结果的患者还需检测当前HCV-RNA数值和基因型,HCV抗体阴性伴不明原因肝转氨酶升高的高危人群应检测HCV-RNA以便早期诊断新近感染。本文就HIV患者联合感染慢性乙肝和丙肝的临床处理、预防及治疗作一综述。
结核病是艾滋病常见机会性感染之一,但艾滋病病人继发肠结核的报道很少,且其临床表现和内镜特点不典型,易误诊。本文对一例AIDS病人合并肠结核的病例在抗结核治疗后病情恶化的情况进行分析,旨在提高认识,减少误诊误治。
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是HBV感染的重要依据,HBsAg的转阴及抗-HBs的出现一直被认为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清除和临床痊愈的标志。本文介绍了HBV隐匿性感染存在的依据,浅谈了不同人群中的感染率及临床意义,阐述了隐匿性HBV感染的后果,分析了隐匿性HBV感染的发生机制,提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的:确定急性肝衰竭的病因、预后和评价。KCH标准和MELD评分对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2007我院所有国际标准化比率≥1.5及合并肝性脑病的急性肝衰竭住院患者。结果:299例急性肝衰竭患者主要的病因为乙肝病毒感染(83.6%),其次为病因不明(7.0%)和药物引起(5%)。KCH标准的阳性预测值为89.4%,阴性预测值位38%;MELD评分>27的阳性预测值为89.5%,阴性
目的:了解不同基因型HCV感染者用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联合利巴韦林(RBV)治疗过程中的病毒学应答对持续病毒学应答(SVR)的预测价值。方法:对西南医院用PEG-IFN联合RBV治疗的慢性HCV感染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获得完全快速病毒学应答(cRVR)者完成疗程后获得SVR的比例为85.1%,明显高于未获得cRVR者的42.1%(X2=12.614,P=0.000);获得完全早期病
急性妊娠脂肪肝(AFLP)是妊娠末期发生的以肝细胞脂肪浸润、肝衰竭和肝性脑病为特征的疾病,其发病率约为孕妇的1/130 000人,但孕妇及胎儿病死率分别高达33.3%和66.7%,预后较差。本病以初产妇和双胎妊娠多见,再次妊娠时少有复发倾向。本文将本院ICU近10年收治急性妊娠脂肪肝(AFLP)患者14例的临床资料进行了介绍。
目的:探讨HLA-DR基因型、血清TNF-α水平对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结局的关系。方法:选择诊断明确的159例HBV慢性感染患者,其中慢性乙型肝炎(CHB)87例,乙型肝炎肝硬化(LC)38例,HBV相关肝细胞癌(HCC)34例,检测和比较分析各组患者间HLA-DR基因型及血清TNF-α水平的差异。 HLA-DR基因型检测采用PCR-SSP法,TNF-α采用ELISA法检测。统计学方法采用卡方检验
目的:通过对肠伤寒的误诊分析,目的在于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提高对肠伤寒的诊断率,降低误诊率。方法:对肠伤寒误诊的1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2例、中毒性肝炎5例、支气管肺炎2例、胆囊炎3例、流行性出血热1例、尿路感染1例、细菌性痢疾1例、中毒性心肌炎1例;全部患者确诊为肠伤寒后,以氨苄青霉素或左氧氟沙星治疗2周,全部治愈。结论:临床医务人员应重视肠伤寒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加强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