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改则新生代唢呐湖组湖相喷流岩的发现

来源 :2015全国沉积学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oduo198511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喷流岩(热水沉积岩)是当前地球科研领域比较前沿研究热点之一,国内外研究主要集中在海相盆地中,对湖相盆地喷流岩研究较少(RonaPA,1993,郑荣才等,2006);另外对于青藏高原内部新生代盆地的形成背景的研究对揭示青藏高原新生代隆升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朱利东,2004).
其他文献
巴楚隆起位于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带西段,是一个大型背冲断隆,面积大约4×104km2.近些年在巴楚隆起南部的寒武系发现了较大规模的油气储量,而巴楚北部寒武系勘探进展缓慢.通过对该区寒武系的岩心、测井、地震等资料分析,认为研究区主要发育一套海相的碳酸盐岩沉积,沉积相类型丰富,主要发育局限台地沉积、蒸发台地沉积、开阔台地沉积等相类型.局限台地位于平均低潮线以下常年被水体覆盖的中-低能沉积区,水体较浅且水
礁滩微相不仅直接影响储层的岩石类型,其也直接影响到了岩石中的孔隙状态,控制孔隙的存在、形成和发展演化;并在宏观上控制储层的分布,成为最终决定了储层储油物性的好坏的重要因素。然而,对礁滩体的精细性、系统性、定量性研究相对薄弱,也缺乏对礁滩体的立体模型的精细刻画。
碳酸盐岩系地层中普遍发育高频层序,且与四级、五级层序界面伴生的早期岩溶作用对油气储层的改善作用十分关键,然而基于测井资料如何客观的识别和划分高频层序是学界不断探索的难点问题。论文选取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的T1 井,利用自然伽马能谱测井中Th/U 比值曲线,使用滑动平均滤波和小波变换等方法,对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碳酸盐岩开展了高频层序研究。结果表明,Th/U比值曲线滑动平均滤波处理后,能清晰、客观地反映
海底浅部地层中有机质经过微生物作用形成的浅层气和深部油气沿裂隙等上升运移至浅部地层形成的浅层气,会造成浅部含气地层孔隙度增大、地震波能量快速衰减和声速降低。受浅层气分布空间、地层含气浓度、地层特征变化的影响,浅层气在浅地层剖面记录上可形成各种类型的地震特征反射。
随着四川盆地油气勘探领域逐渐向深层海相地层拓展,中二叠统茅口组油气勘探不断取得突破,成为研究热点。川西坳陷中段茅口组由于埋藏较深,区内尚无钻井钻达,研究和认识程度较低。通过地质、地震互相结合进行综合研究,认为川西坳陷中段茅口组具备发育礁滩相沉积的地质背景:川西坳陷中段震旦纪发育拗拉谷,其边界受拉张正断层控制;早二叠世初期,受峨眉地裂运动影响,川西拗拉谷边界断层重新活动,形成地垒-地堑构造;中二叠世
川东北地区早三叠世飞仙关期存在多排北西-北向分布、近平行的碳酸盐岩台地边缘带,目前已发现了普光、元坝和龙岗等多个大中型气田,随着研究的深入,逐渐发现不同碳酸盐岩台地边缘带沉积几何形态、岩石类型、沉积微相和储层构成等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并非早期的台缘对称型沉积结构,而其内部沉积微相和鲕粒滩的构成、空间分异及其成因是有待深入的科学问题,并具有很好的油气勘探指导意义.
会议
海底水道作为良好的油气储集场所,是由源到汇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基于莺歌海盆地乐东区新采集的三维地震资料和钻井资料,笔者深入分析了莺歌海组一段层序发育特征和海底水道的形成演化。研究结果表明,莺歌海组一段为一个完整的Ⅲ级复合层序(Ⅱ2-ygh1),并由于研究区构造稳定、物源丰富和沉积速度快,其内部是由多个体系域完整的Ⅳ级层序构成的(Ⅱ2-ygh14、Ⅱ2-ygh13、Ⅱ2-ygh12 和Ⅱ2-ygh1
以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带志留系柯坪塔格组为研究对象,以沉积学、层序地层学和储层地质学等多学科理论为指导,在区域构造背景的基础上,宏观分析与微观研究相结合,按照地层演化-层序演化-沉积演化的研究思路,运用岩心、钻井、测井、地震等多种方法相结合,划分单井层序地层,并进行了对比,建立了层序地层格架。进而研究了层序地层格架内柯坪塔格组沉积相类型特征及平面展布和垂向演化规律。在上述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柯坪塔格组层
海底沉积物粒度组分影响和控制着沉积物的声学特性和物理性质,具有明显的区域特点。测定了琼东南外海海底沉积物的声速、孔隙度以及沉积物粒度组成,探讨了其相互关系并建立了的统计方程。研究表明,琼东南外海海底沉积物纵波波速变化范围在1455~1773m/s,由琼东南外海东北至南部,可分别划分为低声速沉积物区、高声速沉积物区、低声速沉积物区和高声速沉积物区。建立了沉积物粒度组分与孔隙度和声波回归方程。研究海区
南中国海经历了古海洋扩张与闭合和新海洋形成等阶段。构造动力学在控制沉积过程、生烃热力学、形成油气生储运聚通道等方面都具有深远影响。南中海中央底部是洋壳扩张停止后形成的海底山链。笔者考察了南海周边等国的海域油气田及沉积学特征,重点研究构造和地热对沉积过程的控制,思考运聚与构造的关系,结合沉积热史及烃源岩分布和当今技术发展,作者展望了主要勘探前景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