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动物行为的学习记忆实验方法

来源 :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生命专业委员会第二十届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宇航学会航天医学工程与空间生物学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an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航天飞行需要作业人员在各种极限条件下,执行复杂操作任务时具有良好的注意、反应、判断、决策和学习记忆能力。建立不同于疾病状态、适合航天特因环境作业人员认知能力的评价技术和方法,对于航天特因环境所致认知损伤监测、预警与防护,提高高科技军事条件下的作战能力、发展我国军事卫勤保障技术有着重要意义。认知行为的产生涉及到大脑复杂的高级神经活动,国际科学界已经认识到细胞、分子和组织器官水平的研究无法反映数以百亿计的神经元以及神经突触组成的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后经过复杂的生理、生化加工过程后产生的综合整体效应。从整体和综合的角度开展认知科学研究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重点,基于动物行为实验的神经精神疾病和新药研究技术近年来受到国际上的高度重视。近二十年来,我们团队集成计算机、图像、电子工程、信息技术与动物行为学研究中,自主研制开发了功能完善,包括奖赏、被动回避和自发探索原理的认知行为检测分析装置;构建了不同层次、不同认知行为作业的实验模式,涵盖时间、路程、速度和次数评价指标体系,实现了复杂操作任务下信号的辨识和消退、参考和工作记忆等多层次的认知行为作业的定量检测分析;利用重力、狭小空间和节律紊乱等模拟航天特因环境,发现了对认知作业损伤的效应累积强度和时间节点,以及不同认知作业的损伤特征。为军事认知作业能力评价,研发新型认知损伤防护药物,提高我军现代高科技条件下作战能力提供了基于我国原创、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高、达国际先进水平的实验装置、技术和方法。
其他文献
肌萎缩是长期困扰人类的疾病,包括废用性肌萎缩,去神经支配肌萎缩,饥饿导致的肌萎缩和恶质病导致的肌萎缩。研究证明Atrogin1,Murf都是肌肉特异性E3蛋白连接酶,在不同类型肌萎缩早期均有表达,参与蛋白泛素化降解过程,已经成为鉴定肌萎缩发生的标志基因。人们将这些在肌萎缩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的基因称为肌萎缩基因,并认为他们控制了肌萎缩发生发展的全过程。目前对小鼠废用性肌萎缩的蛋白质组学研究较少,对小
失重环境下,哺乳动物骨骼肌发生明显萎缩并伴有骨骼肌收缩特性和生理功能的改变,但失重性肌萎缩对骨骼肌运动耐力的影响及具体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聚焦不同程度失重性肌萎缩的发生是否对运动耐力产生影响,并探讨其分子机制.将7周龄健康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地面对照组、尾悬吊7天、14天、28天组(n=7).28天后,各组小鼠以15m/min在小鼠跑台匀速运动,运动时使用电刺激,直至小鼠耗竭,测定各组小
航天员功能良好的骨骼肌肉系统是成功的、长期载人空间飞行不可或缺的保证。尽管有研究表明长期空间飞行会导致航天员骨骼肌质量减少,力量下降和疲劳增加,但是对长期失重状态下的下肢骨骼肌功能改变程度和内在机制仍然有待更深入研究。头低位卧床是公认的地面模拟失重环境的可靠模型。在本研究中,我们招募了8名健康成年男性受试者进行45天头低位卧床实验。在卧床前,卧床第15天,第30天,第45天和卧床后进行肌肉体积、下
目的:初步探讨不同超重刺激对小鼠血小板活化和血栓形成的影响,为进一步探讨其分子机理及临床实验提供依据.方法:健康成年的C57小鼠随机等分为两组:超重处理组和1G对照组,分别置于超重和1G环境一定时间后,取小鼠下腔静脉全血,制备血涂片瑞氏染色观察血小板的聚集情况;尾出血实验检测小鼠止血功能的变化;循环血小板聚集检测血小板的功能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表面活化标志物P-选择素的表达情况:制备小鼠心脏
目的 研究内关穴位刺激对抗模拟失重大鼠心功能变化的作用,探索对抗失重环境下生理学变化的新措施.方法 采用尾部悬吊模拟失重的生理效应.大鼠随机分成3组:自由活动组(对照组,Con,n=10)、尾部悬吊30d组(TS,n=10)和30d尾部悬吊加隔日采用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内关穴位刺激组(TS+neiguan,n=10).结果 与Con组比,TS组和TS+neiguan大鼠空腹体重(body weigh
目的:人类长期生活在地球,适应了1G的重力环境,航天飞行会导致其心血管功能失调,最显著的表现是几乎所有航天员在航天飞行中和飞行后都会出现明显的立位耐力下降,甚至一些航天员在返回后不能站立.传统的对抗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航天员的心血管失调的状况,但缺乏一种简单易行的主动对抗措施.本研究旨在探讨提踵动作对提高立位耐力的有效性及可能的作用机制,以求改善航天飞行后心血管功能失调.方法:健康男性被试者10
骨的去载荷会导致骨丢失,例如长期卧床病人和处于失重环境下的航天员等.目前,跑步、踏轮、和抗阻力运动训练等均被采用以对抗骨丢失,但并不能显著阻止空间飞行中骨丢失的发生.Rubin等学者对人和动物的研究发现,低幅高频振动能促进骨合成,对抗骨丢失,但其机制仍未被阐明.本研究利用搭建的低幅高频振动(low magnitude high frequency, LMHF)系统对小鼠骨细胞系进行了不同频率(包括
航天员在太空失重环境下会出现骨质疏松问题,表现为承重骨骨密度下降,骨微观结构破坏,骨强度下降,骨脆性增加,容易发生骨折等.动态压缩是一种新兴的对抗骨质疏松的训练方法.在体表施加动态压缩会对肌肉的松弛度和血液、骨液流的流动产生影响,进而对骨骼的生长产生影响.本实验利用尾吊大鼠模型模拟失重环境,使用8周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尾吊组(TS)和尾吊+动态压缩组(TSD),每组8只.TS
机体铁过载会导致氧化应激水平上升,抑制成骨细胞的分化,降低成骨细胞功能,成骨能力下降。铁调素是调节铁代谢的重要分子,而机体铁含量升高也可反馈上调铁调素的表达。但是微重力环境下机体铁和铁调素的变化同骨丢失之间的关系还不清楚。本项目中我们利用尾吊模拟失重模型,研究大鼠小鼠肝脏和骨组织中铁及铁调素的表达变化以及与失重骨丢失的相关性。发现尾吊28天后,肝脏铁和骨组织铁都有升高,铁调素表达量升高。同时检测了
目的 航天飞行过程中航天员长期暴露于微重力、狭小隔离密闭等特殊应激环境,将会对机体产生不良影响.近年来一些研究证据表明尾吊模拟微重力效应可以导致大鼠学习记忆能力下降.然而除微重力外,隔离因素也是航天飞行中一个不可避免的应激原.本研究通过大鼠尾吊模拟微重力复合隔离因素,探讨尾吊复合隔离环境对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假尾吊组、尾吊组、尾吊复合隔离组,每组16只.造模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