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纺织品的生态和环境毒理学研究

来源 :2008年中国毒理学会环境与生态毒理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lokitty4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纳米纺织品具有如防紫外辐射、抗菌防臭、抗静电、抗反射等新特性,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但在其迅速发展的同时,纳米材料的生态和环境安全性理应受到关注。本文首先概述了纳米材料的定义及其在纺织领域的分类,以及纳米材料在纺织行业的应用,近年来国内外在纳米材料的生物安全性方面的研究状况,又综述了广泛应用于纺织品的纳米级二氧化钛、氧化锌、氧化铁、氧化镁和碳等纳米材料的毒理学研究进展,并提出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即纳米材料和有机物的复合污染系统。最后,对纳米纺织品生态和环境安全性问题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其他文献
本研究从氧化损伤的角度观察了甲苯二异氰酸酯(toluenediisocyanate,简称TDI)对肺组织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谷胱甘肽(GSH)含量的影响,并应用激光共聚焦技术分析了TDI对肺细胞内DNA、RNA的影响,此外,还进行了毒性效应的雌雄差异比较。结果显示:肺组织中的MDA含量有显著性增加,同时SOD、GSH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提示:TDI通过氧化损伤的机制导致了
简要介绍了ISO蚯蚓回避试验方法及其在评价铜污染土壤中的应用。利用采自吉林的黑土、北京的潮土、湖南的红壤和根据OECD方法配制的人工土壤,按照ISO的标准试验方法研究了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对铜污染土壤的回避行为反应。结果表明,蚯蚓对铜污染土壤的回避反应呈典型的剂量-反应关系,在湖南红壤、北京潮土、吉林黑土和OECD人工土壤中,铜引起蚯蚓产生50%回避反应的有效中浓度(EC50
三聚氯氰生产废水是一种含高盐、高氰有机废水,不适于常规生物处理。本研究室筛选出、培育出高效嗜盐、嗜氰菌剂,通过现场动态模拟实验研究了物化+生化组合工艺对高盐、高氰有机废水资源化处理效果。结果表明,物化预处理能够有效去除废水中的氢氰酸,降低废水毒性的同时,回收NaCN副产品;投加复合嗜盐、嗜氰菌剂能够加快反应器的启动,在70 d就实现了启动过程并且有效改善生物系统出水水质,TOC氰化物的去除率均达9
镍矿开采、金属冶炼、电子废弃物拆解与堆存以及垃圾填埋等均可导致土壤发生镍污染。通过开展镍污染土壤的生态毒理研究,获取基于我国典型土壤类型的污染物基础生态毒理数据,是开展污染土壤生态风险评价和构建土壤生态筛选基准的重要依据。本文依照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颁布的蚯蚓毒性试验方法,研究了镍在湖南红壤、重庆紫壤、河南潮土、吉林黑土、浙江水稻土、新疆灰漠土、北京褐潮土以及陕西黄土等8种土壤中对赤子爱胜蚓(
目的:研究北京城区沙尘天气过程对人群以呼吸系统症状为主的急性健康影响。方法:采用自填式问卷调查法对北京市崇文区4所小学852例4—5年级学生及1653例成人进行调查,内容包括被调查者一般情况,浮尘天气过程自觉不适症状及诊疗情况等。同时收集浮尘天气过程PM10,NO2及SO2的日平均浓度,对大气各污染物与人群症状发生率做多元回归分析,并对儿童与成人的症状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浮尘天气过程导致儿童与成
西洋河是秦皇岛市洋河水库的主要支流,近年来由于各种污染导致水质发黑发臭,严重影响了洋河水库的水质。本文分别从外源污染和内源污染上对西洋河污染源进行调查与分析,得出由于当地独特的农业结构导致外源污染中的淀粉废水是最主要的污染源,同时内源污染中底泥淤积的氮磷也是一重要污染源。针对以上特点采用复合微生物技术在实验室做了相应的小试,为今后的水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纳米科学与技术作为新兴的前沿与交叉领域,得到世界各国广泛的重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和企业不断增加对该领域的投资强度。与此同时,人们也认识到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的发展可能会对人类的健康、安全、环境、及现有的社会伦理和道德规范等提出新的挑战,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识别纳米技术在研发、应用或服务产生新的有毒有害物质或潜在的环境与健康风险,有效地预防纳米产品和纳米技术缺陷可能导致的低概率重大公共事件,发挥纳
环境污染物甲苯二异氰酸酯(toluenediisocyanate,简称TDI)是一种低毒性化学物质,它对自由基、免疫系统、生殖系统、遗传物质均有毒性作用。为了揭示TDI的毒性及其作用机制,本文介绍了几个指标的不同检测方法。
纳米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正在引起21世纪的科学技术、工业和农业等发生革命性变化。人工制备的纳米材料可通过工业生产、纳米产品分解、纳米材料自组装等途径释放到空气中,并与空气化学污染物、重金属、各种细粒子结合、反应形成二次粒子,增强其毒性作用。认识到纳米技术可能带来的危害后,美国、欧盟、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于2003年以后相继制订国家研究计划,资助纳米技术生物安全性研究。我国的国家自然基金委、国家科技
由于纳米银独特的抗菌特性,使其在医学领域、电子领域和家用产品等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大大的增加了人们接触纳米银的机会,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价就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就纳米银的生物安全性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