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肺定喘汤对COPD气道重塑大鼠MMP-9、VEGF水平的影响

来源 :第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中青年学术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保肺定喘汤对COPD气道重塑大鼠MMP-9、VEGF水平的影响. 方法:通过烟熏加气道滴入脂多糖(LPS)双重刺激法建立COPD气道重塑大鼠模型,观察保肺定喘汤干预治疗后各组大鼠一般情况、肺组织HE染色与Masson染色病理变化,使用ELISA法检测MMP-9、VEGF的水平. 结果:大鼠肺组织的病理改变显示COPD气道重塑大鼠模型建立成功且治疗前后病理改变有差异.ELISA法检测表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清、肺泡灌洗液(BLAF)、肺组织中MMP-9、VEGF含量明显增高(P<O.01,P<O.05).保肺定喘汤干预治疗后,与正常组相比,保肺定喘汤组血清、肺泡灌洗液、肺组织中MMP-9、VEGF含量仍较高,但较模型组MMP-9、VEGF含量降低明显(P<O.01,P<O.05). 结论:保肺定喘汤可降低COPD气道重塑大鼠MMP-9、VEGF的含量,这可能与保肺定喘汤减缓COPD大鼠气道重塑的作用相关.
其他文献
温病学说作为当今重要的中医学说之一,从理论的奠基到完善,贯穿整个清代.清初有吴又可、戴天章、叶天士等为之奠基,清中有吴鞠通、王孟英为之完善,清末趋于多元.清初温病学的奠基风格,与乾嘉之学早期特征如出一辙。正是在乾嘉之学朴实的、重实践的学术思想影响下,温病学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踏实的进步,为其后温病学理论的完善与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到清中期的时候,“经世致用”的思想已深入人心。考据学遂成为学术发展的
目的:研究外感清热解毒方体外抗呼吸道病毒的活性.方法:体外培养MDCK、HEL和A549细胞,分别接种流感病毒H1N1、腺病毒AV1和呼吸道合胞病毒RSV1,给予外感清热方进行干预,以病毒唑作为对照.采用MTT法检测药物对细胞的毒性和对病毒的治疗指数,采用红细胞凝集实验和观察细胞病变(CPE)进行分析,研究该方抗呼吸道病毒活性.结果:外感清热方对H1N1的IC50为0.028mg/ml,TI为2.
目的:探究留守经历对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河南省农民工年输出量5千万以上三个地区18-25岁外出务工人员327人,采用生活事件量表(LES)、五态人格测验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为研究工具,进行问卷调查.并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外出务工人员留守经历组与非留守经历组对比,生活事件量表得分比较组间无差异;五态人格测验少阳(P<0.01)与太阴(P<0.0
本文从论证中医科学性入手,对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所面临的一些思维和方式上的问题展开论述,认识到做好中医的传承,搞好中医疗效,积极寻求中西医学互补整合新途径,将宏微观辨证相结合,才能走好中西医结合之路,最终才能有助于做好新时期中医的传承发扬.
本文以和合思想之核心为叙述线索,并结合临床,将姚魁武主任医师对薛伯寿教授和合思想的传承体悟进行介绍.和合思想是由姚魁武主任医师在总结薛伯寿教授学术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和"文化等传统思想而提出的,其核心是"道尊中和,合而不同,合其不和,以致和合"。
Background: Differentiating between benign and malignant thyroid nodules requires close attention for clinicians.Ultrasound feature such as irregular margins, microcalcification or intranodular blood
会议
目的:探讨肾脏功能与中医证的关系.方法:对1230名随机体检者进行中医辨证后,分析各证对肾小球滤过率的影响.结果:五脏证中肾证与肾小球滤过率关系密切;阴虚证、血虚证中肾小球滤过率均值较低,其在痰证中较高;肾小球滤过率在热证、寒证中无显著差异.结论:肾脏功能下降在肾证、阴虚证、血虚证中发生较多,为临床治疗提供了依据.
本文通过水蒸气蒸馏法制备加味当归补血汤的挥发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计算机联用技术,首次对加味当归补血汤的挥发油成分进行了分析,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气相色谱从加味当归补血汤的挥发油中共分离出41种成分,其质谱经Xcalibur工作站检索与NIST标准质谱图库对照,鉴定出了其中18种成分,占挥发油色谱峰总面积的89.22%。其中主要成份为6-丁基-1,4-环庚二烯(32.30%), 2,4
Background: Abnormalities of brain energy metabolism are involved in Alzheimers disease (AD).Sirtuin 1 (SIRT1) is a class Ⅲ histone deacetylase and activates 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ro-angiogenic effects of paeoniflorin (PF) in a vascular insufficiency model of zebrafish and in 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 (HUVECs).Methods: In vivo, the 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