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nilla Luciferase /eGFP双报告基因标记小鼠肝癌细胞的活体成像研究

来源 :中华放射学学术大会2016、中华医学会第23次全国放射学学术大会暨中华医学会第24次全国影像技术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ongj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建立稳定表达Renilla Luciferase/eGFP双报告基因的小鼠肝癌细胞(Hepa1-6),进行细胞及活体生物发光成像研究并构建适用于小动物活体成像的肿瘤模型. 方法 构建同时表达荧光蛋白及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慢病毒载体,感染Hepa1-6细胞,利用流式细胞仪分选eGFP表达阳性的Hepa1-6小鼠肝癌细胞;将筛选后的Rluc-eGFP-Hepa1-6细胞进行细胞生物发光成像并评价其发光能力;将阳性细胞扩增后接种于3组裸鼠皮下(共6只),建立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进行生物发光成像,并进行定量监测肿瘤细胞在体内的生长过程. 结果 成功构建慢病毒载体,并感染Hepa1-6细胞后,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eGFP表达,获得Rluc-eGFP-Hepa1-6细胞系,经流式细胞仪筛选得到eGFP表达率大于95%.生物发光成像观察细胞及活体水平,Rluc-eGFP-Hepa1-6细胞荧光素酶表达,其信号强度与细胞数目呈正相关性(细胞生物发光R2=0.999,活体生物发光R2=0.887),光信号强度能监测肿瘤在体内生长情况. 结论 本研究开发构建Renilla Luciferase/eGFP双报告显像的慢病毒载体,成功感染Hepa1-6小鼠肝癌细胞,体外以eGFP表达水平评估转染效率、进行筛选;同时应用活体生物发光系统构建的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为研究肿瘤体内生长、转移、治疗提供了理想的模型;为进一步研究肿瘤治疗效果提供了良好、无创的定量示踪手段.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经导管介入栓塞治疗子宫动静脉畸形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6月因子宫动静脉畸形子宫出血行介入栓塞治疗的16例患者,患者均以反复阴道出血入院,观察患者介入治疗的效果、术后并发症及术后妊娠情况。 结果:16例患者均成功行介入栓塞治疗,栓塞止血成功率100%,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12月-36月无再出血。 结论:经导管介入栓塞治疗子宫动静脉畸形创伤小,安全有效
目的:探讨磁共振ZTE静音成像技术在脑膜成像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各种颅脑疾病尤其是与脑膜有关疾病的病例60例,在行颅脑常规T1、T2及Flair扫描后加扫脑膜ZTE成像,然后将两组扫描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ZTE静音成像技术较颅脑常规T1、T2及Flair扫描能够很好的显示硬脑膜及硬脑膜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为颅脑病变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及预后情况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影像信息. 结论:短T2属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阴茎动脉灌注成像技术的临床价值. 方法:对18例怀疑为动脉性勃起功能障碍成年男性行腹盆部256层螺旋CT灌注扫描.被检者仰卧,阴茎用胶布固定于盆壁,扫描前1分钟阴茎海绵体内注入PGE1(前列腺素E1)10μg;扫描范围为阴茎海绵体全长,双筒高压注射器从肘正中静脉注入对比剂碘普罗胺(浓度370mg·ml)80-100ml(按成人体重1.3ml/kg)和生理盐水45ml,流速
目的:采用基于数据驱动的互补集合经验模态分解(CEEMD)方法对原发全面强直阵挛癫痫(GTCS)全脑静息态fMRI原始数据进行5段分频,分析不同频段癫痫脑网络度中心度(DC)的改变,以及DC值与国立医院癫痫发作严重程度量表(NSH3)评分的相关性. 方法:GTCS患者23例(GTCS组),以及23名与GTCS组在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利手等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NC组),对GTCS 组进行NHS3
目的:探讨3D-ASL成像技术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对43例临床怀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两组对照扫描:A组行头部磁共振DWI扫描(20例)、B组行头部3D-ASL成像扫描(23例).观察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病灶在常规DWI与3D-ASL影像中的表现,分析病变检出率及CBF比值的关系. 结果:43例患者经随诊证实脑梗死39例,A组18例,B组21例.B组18例患者中,16例患者3D-A
目的:探讨MR LAVA技术对儿童股骨头骺缺血性坏死的不同部位血液供应情况的诊断价值. 方法:收集临床确诊为LCPD的患儿4例,其中2例为右侧髋关节受累,2例为左侧髋关节.采用GE3.0T DISCOVERY MR750进行双侧髋关节MRI平扫及3D LAVA技术动态增强扫描,并将采集的图像进行处理,分别选取每位患儿患侧髋关节及健侧髋关节的股头骨骺的骨化中心、生长板、股骨干骺端、髋臼软骨、股骨头软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门脉性胆道病的诊断价值 方法:收集我院CT诊断门静脉海绵样变的21例患者,所有患者均行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采用MPR、CPR、MIP、MinIP等观察胆系周围侧支血管及胆系本身改变,包括胆系受累范围、胆管狭窄、扩张、胆总管成角及胆管壁增厚情况. 结果:所有患者均可见门脉性胆道病改变,以肝外胆管受累最常见,占100%,肝内胆管受累占38%,胆囊管及胆囊壁受累占76%.所有病
目的 探讨比沙可啶联合使用PEG对受检者肠道清洁的作用及影响. 方法 收集CTC检查的患者共45例,随机分为3组.检查前一天开始肠道准备:A组分别于三餐前给予40% W/V钡剂悬浮液20ml,18时使用碘剂60ml,20时予比沙可啶10mg,21时将PEG溶于2L白开水中喝完.B组将比沙可啶放于PEG之后使用,于22时服用,其他准备同第一组.C组则除了停用比沙可啶之外其余同前面两组.患者检查前15
目的:探讨320CT在急性胸痛鉴别检查中的扫描及重建技术,使其一次性检查能够得到冠脉、肺动脉及胸腹主动脉的影像资料,以鉴别急性胸痛原因。 方法:将夜间急诊科送检病人按CTA要求做检查前准备(包括常规静脉留置针安置、碘过敏试验和呼吸训练等);待CT机开机并预热和高压针筒准备就绪后开始检查;所得图像传至ⅥTRE工作站后处理。 结果:能清晰显示冠脉、肺动脉以及胸腹主动脉的走形与管腔的大小。 结论:急性胸
目的 本研究前瞻性的评估心脏磁共振成像(CMR)在小儿临床疑似急性心肌炎(acute myocarditis,AMC)和慢性恢复期心肌炎(chronic myocarditis,CMC)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 本研究是根据2009年国际心血管病专家共识“Lake Louise criteria”设计.73例小儿临床疑似心肌炎患者(9.3 ± 3.3岁)入组,其中急性期组25例(出现症状≤ 14d)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