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需求方面得到极大满足,对体育锻炼的需求迅速增加,群众体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日益突显。群众体育发展不平衡影响我国体育发展成果的共享,发展不充分导致了群众体育发展潜力挖掘不够。当前,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紧要关头,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人民群众是美好生活的创造者,人民健康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而体育就是人民健康的重要保障。因此,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视角探讨我国群众体育发展困境和路径进行研究,将对新时代群众体育的发展有所助益。研究方法:第一,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有关群众体育发展的文献进行搜集和整理,并归纳总结群众体育发展的问题。第二,专家访谈法。对国内群众体育管理方面的专家,学者就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访谈,并听取他们的意见。第三,逻辑分析法。对收集到的文献资料,数据等进行逻辑推理和分析,并找出深层次的原因。研究结果: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主要矛盾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第一,参与群体不平衡不充分。群众体育参与群体不平衡主要是指不同年龄,性别的群体参与体育锻炼存在巨大差距,不充分主要是指参与锻炼的人口比例较少。主要为:1)儿童青少年和中老年参与体育不平衡。2)男女群体参与群众体育不平衡。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中国男性运动量不足的人数比例比女性更高,成年男性体质总体指数和体质综合指数不容乐观,最大力量有所下降。男性缺乏良好的运动习惯,大多数人将其归因为没有时间参与或工作压力过大。3)参与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较小。第二,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对的主要难题。当前,城乡,区域群众体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较为突出。1)城乡群众体育发展不平衡。城乡群众体育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健身意识,体育基础设施,体育公共服务,体育发展经费投入和体育锻炼权利和机会几个方面,乡村与城市相比均存在差距。2)区域群众体育发展不平衡。不仅东中西部地区群众体育发展不平衡,区域内部也存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东部地区群众体育人口,健身意识,体质健康,场地设施和体育消费等方面均高于中,西部地区。第三,体育社会组织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政府"独轮驱动"的群众体育发展方式举步维艰,体育社会组织发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体育社团数量较少。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都特别重视体育社团的发展,而我国体育社团与之差距较大。2)我国体育社会组织服务能力弱,活跃指数低。体育社会组织内部运行机制不完善,管理乱象频出,能够有效供给的服务少,质量低,承接政府服务的能力较弱。第四,公共服务供给不平衡不充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与日俱增,对高层次健身项目需求急剧扩大,软,硬件供需矛盾更加突出。1)人均场地设施面积不足,场地布局不合理。2)群众健身渠道,路径狭窄,健身项目不平衡,未能考虑特殊群体的需求。我国健身场地,设施排名第一的是篮球场,排名第二的是全民健身路径和乒乓球台,其他场地设施数量较少,再加上一些运动项目成本较高,群众难以承担,最终能够选择的健身项目屈指可数。3)缺乏专业健身指导。我国很多高校加大了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力度,但依然难以满足群众体育发展的需要。4)群众性体育比赛较少,体育赛事种类单一。研究结论: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主要矛盾是:参与群体不平衡不充分;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体育社会组织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公共服务供给不平衡不充分。发展路径:第一,思想引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群众体育发展要依靠人民,要结合人民之需,发展成果要人民共享。第二,改革驱动:构建与市场经济相符合的新体制。推进群众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机制。第三,发展主导: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我国要通过乡村振兴战略减小健身经费差距,"精准扶贫"战略实现资源合理转移,制定城乡群众体育均衡化发展的政策。第四,补齐短板:优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国应加强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建立群众体育公共服务表达机制,科学的决策机制和评估制度,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员上岗机制,搭建社会体育指导员网络服务平台。第五,法制建设:提升全民健身法制化水平。不断完善的法律法规,以解决健身权利不平等的问题;不断健全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法规,以解决健身场地不充分的问题;不断完备健身安全法律体系,以提升群众健身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