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契约视角下的刑事和解效力

来源 :中国法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304050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加害人与被害人和解作为解决刑事纠纷的一种新方式,日益受到法律实务部门和理论界的重视。此种纠纷解决方式,现在一般称为"刑事和解"。对此学界研究的关注点主要在于当事人和解与国家刑事追诉独占权之间的矛盾,因此多从理论基础、正当性危机等方面论及,对刑事和解的法律效力鲜有关注。本文以刑事和解的前提--和解协议为出发点,从契约的角度对刑事和解的法律效力进行初步探讨。
其他文献
死缓制度是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制度的简称。本文提出对死缓制度应予以合理的定位,准确把握死缓适用的条件,澄清死缓制度在适用中的种种误区,以更好地发挥死缓在死刑司法限制中的功能和作用。
故意杀人罪属严重刑事犯罪,历来是刑法打击的重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我国新旧刑法未作修改。正因为如此,我国刑法不仅将其位居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类犯罪之首,而且明确规定"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是现行刑法规定的法定刑从重到轻排序的少数几个罪名之一。本文结合玉溪市人民检察院办理的两起典型案件略陈管见,并就死缓制度的适用与执行标准略作探析。
死缓制度是我国独创并至今特有的一项刑罚执行制度,这项制度已经为许多国家的刑法学者、犯罪学者、监狱学者、社会学者以及其他司法工作者所瞩目和推崇。由于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法律后果关系到犯罪人的生死,因此在理论上的理解以及实践中的把握上可能存在很多问题。本文探讨了在缓期二年之内又犯新罪的,是否需要等到二年期满再执行死邢判决;在死缓执行期间发现了判决前没有发现的罪行是否应当核准执行死刑;当死缓减为无期徒刑以
基于被害人利益和恢复性正义的刑事和解制度的确是对传统刑事法律的挑战,但是,法治下的刑事和解制度与传统刑事司法的协作和配合并不违背刑法的基本原则,本文拟就刑事和解与罪刑法定原则的关系略抒管见。
刑事和解在理论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成为一项具体的法律制度已经摆上了我国法治建设的议事日程。鉴于刑事和解对于我国刑事法治可能造成的影响,特别是实践中暴露出来的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刑事和解进行更加全面、深人的理性思考,以便于更好地服务和实现司法改革的基本设想和目标。
刑事和解制度,是近年来司法机关在新形势下,为促进社会和谐而推出的一项制度创新。这一制度自产生起,便引发了大量争论。囿于篇幅,本文侧重于探讨刑事和解制度的实践运作,尤其是对浙江省检察机关实行刑事和解制度的现状作一番探索,以期促进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随着西方各国恢复性司法理念的产生与发展,刑事和解制度在国际刑事司法领域得到普遍确立。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刑事和解制度的引入也具有可行性与必然性。但是,目前正在全国各地试行的"轻罪刑事和解制度",却不断产生理论与实践的困惑。其实,刑事和解制度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价值巨大,也应成为国家打击犯罪和化解社会矛盾的平衡点。本文从如何正确地进行价值定位这一角度对刑事和解制度进行了剖析。
刑事和解,是指在犯罪发生后,经由和解人的帮助,使被害人与加害人直接商谈、解决刑事冲突与纠纷的一种新兴的刑事纠纷解决机制。本文分析了刑事和解和刑法基本原则的关系,并以刑法价值观为视角,探讨刑事和解与犯罪的本质这一问题。
相对于轻罪案件、过失犯罪案件、青少年犯罪案件中刑事和解制度理论的完善与适用的规范性,重罪案件中刑事和解的适用在刑法理论界争议颇多,而且普通民众也大多持反对意见。从深层次来看,这种质疑和忧虑正反映了中国当下刑事和解适用于重罪案件的价值判断并未趋于一致,本文结合诉讼理念、司法模式、刑罚规则及法治传统等诸多因素加以全面分析。
国际犯罪,是指违反国际法关于刑事方面的规范、惯例或者一定范围的国内刑法关于涉外方面的规定,危害人类和平或严重危害国际社会共同利益,应受刑事制裁的行为。本文分析了国际犯罪个人刑事责任的实现模式,并探讨了南非真相与和解委员会将刑事和解的基本模式引入个人国际犯罪刑事责任的实现活动中,对其取得的成就进行了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