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经济产业属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来源 :第九届中国林业青年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sonmc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生态建设的需要,大量森林停止采伐,这就不可避免地给林业产业建设和林业经济发展带来许多新的问题。发展新型林业产业,尤其是发展非木质资源林业产业就成为支撑国家生态建设战略,促进林区经济发展,推动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选择。本文主要阐述了我国林业建设重点及产业演变历程,林下经济产业属性特点,林下经济产业属性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其他文献
对长白落叶松播种苗木进行10种晾晒处理试验,测定不同晾晒处理后根系的相对含水率、水势、根系活力,并调查当年移栽效果,分析探讨长白落叶松播种苗移栽期苗木水分与活力的关系.结果表明:苗木活力与苗木水分密切相关,在晾晒的过程中苗木失水使根系相对含水量、水势、根系活力及当年的移栽成活率和生长量降低;根系相对含水量、水势、四氮唑还原强度的成活极限值(成活率≥85%)为54.46%、-0.38MPa 和39.
本试验以华山松种子为对象,进行传统蒸馏水浸泡、水引发以及渗透势为-0.3、-0.6和-1.2MPa的PEG6000、CaCl2和KCl溶液引发处理(未引发干种子为对照),通过对种子发芽指标的测定,研究了水引发及渗透引发对华山松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不同引发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华山松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缩短了平均发芽时间,但综合各项指标发现,-0.6MPaKCl 溶液引发处理,华山松
“3S”技术从其发展到现在,已在国内外诸多领域进行了广泛应用。“3S”技术在我国林业中的运用虽然起步比较晚,但是发展迅速。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3S”的概念及其各自在林业中的具体应用特点。然后,结合“3S”目前在精准林业中的主要用途(森林资源调查与监测、森林灾害监测、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林业管理决策),综述国内外的应用现状。最后,指出“3S”技术在精准林业中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前景。
对开化县木荷生物防火林带和杉木、马尾松等针叶林的生长情况、林下植被、易燃物数量、表层土壤含水率等进行了调查测定.结果表明:木荷林带内地表1小时和10小时滞易燃物干重分别为462.3.4g∕m2、656.8 g∕m2,针叶林分别为1005.9g∕m2、1195.0 g∕m2,木荷林内易燃物仅为针叶林的一半左右,木荷林带比针叶林具更强的抗地表火的能力;16年生木荷林地表1小时滞易燃物干重,比11年生木
2007~2010连续4年,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在川西北若尔盖县开展了高寒沙化草地恢复治理试验,通过对不同沙化地类型(露沙地、固定及半固定沙地、流动沙地)治理方案的设计、实施及治理效果对比分析,提出了针对川西北高寒草地不同退化程度沙地类型的恢复治理方案:试验发现,露沙地对扦插柳条成活有抑制作用,最终提出了条播披碱草(Elymus nutans)草本种子封育恢复治理露沙地的方案.针对固定、半固定沙地
植物功能基因组学是当前植物学最前沿的领域之一,由于基因功能的研究涉及专利和知识产权,对一个国家的长远发展起战略性的作用,所以国际竞争日益加剧。美国自1990年启动“植物基因组学”计划,2000年底公布了模式植物拟南芥的全部序列。由于拟南芥是国际上第一个完成全部基因组序列测定的高等植物,利用其作为模式植物进行植物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在世界各国开展得如火如荼,大量涉及重要生命过程的基因被发现。我国是农业大
本文在简述青钱柳的地理分布、形态特征和生长特性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地总结了青钱柳种子的休眠原因及其解除方法、青钱柳的苗木培育技术、青钱柳的造林技术、青钱柳的化学成分、药用及保健功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探讨了青钱柳人工林资源培育和青钱柳新产品开发应重点研究解决的问题和今后青钱柳开发利用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策略。
本文以北美树木容器育苗在苗圃设计和管理、育苗容器和人工基质、大气环境控制、苗木营养和水分管理、苗圃有害生物和菌根、苗木繁育、苗木处理、贮藏和栽植,以及苗木质量检测等方面的成熟技术与最新进展为主线,比较分析中国与美国在容器育苗技术方面的共性与差异,以探索我国容器育苗的适宜发展途径。
四川省是我国最早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省份之一,自1999年试点以来,退耕还林工程己初见成效,针对退耕还林工程的规划、设计及执行情况,以多源、多时相、多分辨率遥感数据为主要信息源,结合地面调查数据,利用3S集成技术和工程建设相关的各类专业知识,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1.基于TM影像退耕还林工程县级监测研究。2.基于SPOT影像退耕还林工程乡镇级监测研究。
本文对木本植物油脂麻疯树油脂和黄连木油脂的提取与精制、脂肪酶的固定化、固定化酶催化大豆油及木本油脂甲醋化反应制备生物柴油的工艺条件及生物柴油产品性能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