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海峡两岸“文化的流动”轨迹

来源 :全国台湾研究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ala012507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峡两岸交流"先经济后政治"的安排,是否意味文化交流排在第三的位置呢?笔者认为,似不宜作这样狭隘的理解.事实上,两岸"文化的流动",早在岛内有人类活动时即已存在.描述两岸"文化的流动"轨迹,从中不难发现,其间确有一根红线贯穿始终.有鉴于此,本文试提出若干具操作性的"文化的流动"路径,即两岸共同实施中华文化工程,定期举办两岸文化节、两岸艺术节及两岸文化交流研讨会、两岸艺术交流研讨会,可在两岸轮流举办,加强两岸教育交流,大力弘扬奥运文化,设立两岸“和平论坛”,以民间力量推动两岸和平统一进程。
其他文献
在WTO框架下,内地作为独立关税区开展与另外两独立关税区香港澳门之间的合作.本文将探寻粤港澳合作与WTO规则的关系、各自的法律地位、粤港澳合作应当如何适用WTO规则以及粤港澳在适用WTO规则时可能出现的问题。粤港澳合作中既涉及WTO规则的适用,又涉及中国国内法的适用,这对合作各方在法律上是一个重大的挑战。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广东作为内地的一个行政省份必须遵守内地作为独立关税区签订的国际条约,而另一方面
如何进行政策及法律制度创新,促进"双向调整",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已经成为后危机时代中国推进贸易自由化的强国进程的重大课题。但是,由于"制度建构主义"立法范式存在三大瑕疵,以现行《对外贸易法》为主体框架的贸易自由化立法在实践中缺乏针对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因此,允许私人渐进参与贸易自由化立法和重构贸易自由化立法的政策框架并加强政策协调应当成为立法范式改革的两大方向,而构建符合国情的、统一协调的、科学的贸易调整政策并将其法律化应当成为当下国家相关职能部门最为重要和紧迫的工作。重构中国特色贸易救济法律体系、构建
本文拟从一个法律实务工作者的视角,对具有中国特色的贸易政策游说机制进行一定程度的研究与探讨.中国政策游说制度与西方成熟的游说制度相比,尚处在成长发展期,本文通过几件真实案例试图对现阶段的贸易政策进行归纳整理,希冀对进入中国的外国投资者有参考作用.
由于其表外特性和高杠杆性,场外交易金融衍生产品隐含着巨大的风险,而场外交易金融衍生产品之所以应运而生就是为了规避现实的监管,因而场外交易金融衍生产品的不透明性和非标准化也就不言而喻了.然而,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迫使人们认识场外交易金融衍生产品的威力。金融危机后,各国政府意识到场外交易金融衍生产品的系统性风险,开始对其引入更多的用于场内交易金融衍生产品的监管措施.由于金融市场的国际化趋势,
汇率调整属一国主权范畴,但汇率操纵却为IMF和WTO明确禁止.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一再指控中国"操纵汇率",认为应该对中国采取反补贴措施.2011年10月11日,美国会参议院通过《2011年货币汇率监督改革法案》,要求美国政府对"汇率被低估"的主要贸易伙伴征收惩罚性关税.虽然该法案还需要在众议院获得通过并由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后才能成为法律.但是,此举再次将人民币汇率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不排除美国通
金融危机的爆发再一次说明,加强金融监管的重要性,任何一个国家的资本市场都离不开监管。对于此次危机给我国加强金融监管方面的启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但是,如本文所指出的,金融本质上是由信息构成的经济,因此加强对信息的监管才是整个证券市场监管的核心所在。通过分析金融危机爆发在信息监管方面的缺失,以及危机爆发后世界主要国家在信息监管方面的改革都充分说明了信息在资本市场中基础性地位,只有不断地完善我国证
我国入世已有十年,这十年的发展可谓是天翻地覆,尤其反映在外资领域,外商投资企业的发展愈加成熟且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而外商投资企业法却没有跟上外商投资企业的脚步,十年前修改的法律虽然在这十年中发挥了其积极的作用,但是其与现实的不协调、自身欠严谨、与其他法律的适用冲突以及多头管理等问题已使其遇到了发展的瓶颈,本文对此提出了建设性建议.很多制约外商投资企业法发展的因素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能够解决的,例如审批制
政治伦理作为一门研究人类政治正当性及其操作规范和方法论的价值哲学,对政治文明的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具有导向、规范和终极价值关怀的意义。通过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理论中的政治伦理创新的研究,包括建构两岸关系价值目标体系,建构两岸交往伦理与互动规范,指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理论中的政治伦理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伦理思想的继承、丰富和发展,它为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价值引导、伦理支撑和道德动力,对祖国统
通过探究两岸合作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总结了影响两岸合作的因素,提出了从非传统安全合作的视角建构两岸持续合作的动力机制,当前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已成为两岸持续合作的主要动力与机制。两岸完全可以在非传统安全领域展开一系列活动,来增强双方的互信,为两岸最终解决政治议题创造条件和可能性。在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局面,不断形成并深化之际,两岸理应加强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并争取早日建立起两岸非传统安全合作的
近年来,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潮流中,经贸往来随着两岸"大三通"的基本实现,已经达到一个顶峰.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两岸之间寻求政治共识,仅有经贸合作是不够的,还必须重视文化交流.文化合作机制是联系两岸政治与经济之间不可分的重要纽带,是走向未来两岸共同体的不可缺失的环节.本文拟以两岸文化合作机制与文化共同体构建为题,在回顾过去,总结经验的同时,提出建设两岸文化合作的制度,两岸文化共同市场,促进两岸社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