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葶苈子炮制工艺研究

来源 :2015河南省药学会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kk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优选北葶苈子炮制的最佳工艺.方法:采用清炒法,以炒制时间和温度为变量,采用均匀实验设计,以外观性状、水溶性浸出物、醇溶性浸出物、脂肪油4个方面为考察指标.结果:北葶苈子炮制的最佳工艺为清炒5.5min,炒制温度为240℃.结论:清炒法炮制北葶苈子合理、稳定、可行.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转ICU进一步治疗的产科患者的转诊因素、转诊结局.[方法] 收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04年6月至2014年6月我院ICU就诊并转ICU救治患者临床资料842例,分析转ICU进一步治疗患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转诊原因、ICU治疗、妊娠结局的差异.
会议
[Objectives] Background & Aims: Acute fatty liver of pregnancy (AFLP) is associated with a low morbidity but considerable mortality.Our aim was to explore factors that predict mortality in AFLP patien
会议
目的:分析评估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疗效应用及治疗成本.方法:选取我院于2012年12月~2014年4月收治的消化性溃疡合并幽门螺杆菌患者24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22例)和对照组(122例),观察组奥美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治疗;对照组采用雷尼替丁+克拉霉素+阿莫西林治疗,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以及治疗成本.结果:观察组的HP根除率为91.8%,对照组的根除率为81.1%
会议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患儿的药学监护切入点。方法:分析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患儿治疗的全过程,从化疗、抗感染治疗等方面进行归纳与总结,关注用药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并对患儿进行用药教育。结果:通过临床药师对治疗过程的药学监护,患儿肺部症状得到改善,化疗方案顺利进行,最大程度减少药物损害,并且提高了患儿用药的依从性。结论:临床药师为白血病合并真菌感染患儿提供
会议
目的 调查分析口服降糖药的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该类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统计、分析我院2012~2014年口服降糖药品种数、销售金额、数量、用药频度(DDDs)及日均费用(DDC)等。结果 我院口服降糖药的销售金额逐年增加;销售金额最大的是双胍类;DDDs排名前2位的是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格列美脲(安多美);DDC值最低的2位是格列喹酮,格列美脲(安多美)。结论 我院口服降糖药的使用基本合理
会议
目的 探讨临床药师对老年重症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实施药学监护的方法和意义。方法 临床药师通过参与一例老年重症医院获得性肺炎感染患者的治疗过程,从抗菌药物的选择、给药方案的制定、不良反应的预防为患者提供药学监护。结果 患者经抗感染治疗后,临床症状逐渐好转,体温正常,血常规及炎症指标下降至正常。结论 临床药师利用自己的药学知识,协助医师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为患者提供药学服务和健康教育计划,可在老年重症医
会议
目的:加强药学服务,提高病人用药依从性。方法 笔者通过从事药品调剂工作经历,结合本院用药实际及自身专业特长,有针对性的加强药学服务。 结果 有效提高病人用药依从性。结论 加强药学服务,可促进合理用药,避免或减少副作用,提高病人用药依从性,保证药物的疗效。
会议
近年来,由于免疫抑制剂的应用、抗菌药物的联用、临床各种侵入性操作以及自体免疫缺陷等因素,真菌感染问题日益严重。伏立康唑是临床最常用的抗真菌药物之一,但由于受遗传因素和非遗传因素等多因素影响,个体差异较大,不良反应严重,传统的给药模式已满足不了临床的需求。本文通过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数据
会议
目的:研究姜黄素释药系统(Curcumin Self-microemulsifying Drug Delivery System,Cur-SMEDDS)对前列腺癌PC-3细胞的抑制作用和在体小肠肠吸收情况.方法:以Cur原料药为对照,采用噻唑蓝(MTT)法检测其对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研究不同药物浓度、不同肠段对Cur-SMEDDS吸收的影响.结果:Cur-SMEDDS与Cu
会议
目的:综述中药血清药物化学应用概况。方法:本文阐述了有关中药血清血清化学的理论基础、研究范畴、研究方法、研究状况、研究意义及前景展望。结果:中药血清化学作为一项新兴技术,应用领域广泛,并与其它相关学科相互融合,不断地发展壮大,最终成为推动中医药现代化进程的主要学科。结论:该技术是中药药理学及中药药物动力学研究的重要工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及广阔的应用前景。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