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污染河道底泥治理与水体污染修复的关系研究

来源 :2008年中国水环境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技术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sen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道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河道水体和底泥之间往往相互污染,为城市河道的有效治理和河道水体水质的持续稳定带来困难。为掌握城市黑臭河道底泥污染和水体污染之间以及河道底泥治理与水体污染修复之间的影响和作用关系,本文对河道底泥和上覆河道水体的相互污染以及河道污染底泥治理对河道水体污染修复的影响进行了动态研究,并对研究成果进行了工程实践和应证。研究结果表明:河道污染底泥对上覆水体水质产生大的影响,底泥的治理能有效控制和减少其COD、氮磷营养盐等污染的释放和对上覆水体的污染,在未加治理的情况下,经过35天后,底泥污染物的释放可使上覆水体COD 达到 35mg·L-1,总磷和氨氮分别达到0.5mg·L-1和3.0mg·L-1,在对底泥进行治理后,上覆水体COD、总磷和氨氮分别为20mg·L-1、0.1mg·L-1和2.5mg·L-1;河道污染水体会对底泥产生大的污染,但经过生物修复的底泥具有相对较强的抗污染性;底泥G 值与底泥氮磷污染物释放量呈负相关关系,底泥G 值与NH3-N 释放量的关系式为:y=0.5124x-0.1394(R2=0.9222),与PO4 3-释放量的关系式为:y=0.17772x-0.4781(R2=0.8701),y 为底泥G 值(kg·kg-1·h-1),x 为底泥NH3-N 或PO4 3-的释放量(mg·m-2·h-1);底泥污染的治理直接影响河道水体的生物修复治理效果,在对底泥进行治理后,对水体进行生物修复时的COD、NH3-N和PO4 3-的去除率分别提高13.6%、25.0%和15.7%;在对底泥进行治理和不对底泥进行治理的两种不同情况下,对古廖涌河道水体的生物修复中试工程研究表明,在未对河道底泥进行治理的情况下,经过氧化塘预处理—河道水体增氧—水体原位强化生物修复等措施的治理,河道下游水体又逐渐恢复黑臭。在对河道底泥进行生物强化氧化修复后,河道污染水体水质得到显著的改善和提高。本研究将为城市黑臭河道有效治理方法的开发和城市河道治理工程的实施提供依据,具有大的应用价值和科学意义。
其他文献
本研究选择二级处理中水进行实验,探讨中水灌溉对城市绿地环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比自来水灌溉,二级处理中水灌溉能显著提高土壤的有机质、速效磷及速效钾含量;对比自来水灌
试验测定了4个水生植物净化槽(曝气、非曝气,分别水培10 棵睡莲Nymphaea tetragona . 、10 棵梭鱼草Pontederia cordata)在一天中不同时间(8:00、10:00、12:00、13:00、14:00
针对太湖有机复合污染饮用水源的主要问题,设计了生物过滤、反渗透膜为主的组合技术工艺。工艺包括:曝气生物滤池前处理系统;超滤、微滤、反渗透膜组合处理系统;紫外消毒产品水出
城市水环境规划是协调水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维护水生态平衡的重要方法。本文通过引入生态流量和TMDL 方法,将城市水体水质目标、生态功能和总量控制有机结合,为城市水环境规划
采集了滇池草海湖滨带的表层和柱状沉积物,研究分析了湖滨带沉积物中不同磷形态含量的空间和垂向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滇池草海湖滨带表层沉积物总磷含量很高,最高达到4181.45mg/
会议
吴学昭的《听杨绛谈往事》,实际上就是杨绛先生的口述实录,她的一本传记,书中记载了杨绛先生所谈她生命中的重要往事。我拜读之后,所得甚多,然也有不足之处,那就是我知道的杨
饮用水中微量有机物的污染是关系饮用水生态安全的重要问题。本研究以饮用水中微量的内分泌干扰类除草剂阿特拉津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微生物降解技术和光催化氧化技术对其进行
会议
为了分析TMDL 水污染控制管理模式中安全临界值MOS的影响因素,采用FOEA 法对MOS 中模拟计算的不确定性进行定量估算,通过不同水质达标率条件下MOS的设定,探讨水环境管理中不确定
会议
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围绕社会经济压力、水体污染负荷以及水体环境状态三个方面,建立流域社会经济活动对太湖生态影响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因子的权重。基于
会议
反硝化同时脱氮除磷系统中反硝化除磷菌(DPB)的培养驯化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着污水中氮磷等营养元素的同时去除效率以及系统的高效稳定运行,为此设计了一套以实际生活污水为处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