偕胺肟吡啶吸附剂对Cu(Ⅱ)的去除研究

来源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20科学技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dq22695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氯球为基体,制备偕胺肟吡啶吸附剂,用于探究吸附剂对Cu(Ⅱ)的吸附性能,考察浓度、时间及离子强度对Cu(Ⅱ)的吸附效果.结果表明:新型吸附剂对Cu(Ⅱ)具有较高的亲和力.吸附等温线采用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模型进行拟合,吸附平衡更加符合Langmuir吸附模型,单层饱和吸附量为1.87mmol/g;对重金属的动力学吸附行为采用准一级和准二级动力学方程进行拟合,更加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说明吸附过程由化学吸附主导;当有无机盐存在时,由于盐促效应促进吸附剂对重金属的吸附.
其他文献
草地凋落物是草地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凋落物分解作为草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重要环节,一直受到学者广泛关注.而汞是一种全球性污染物,是毒性最强的重金属污染物之一,具有易迁移性、高生物富集性和高生物毒性等特点.排入大气圈中的汞参与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尤其可以通过干湿沉降进入草地生态系统,并在系统中的土壤-植被-大气等部分进行着持续的汞物质循环.国内外学者已围绕凋落物中汞在生态系统中
采用正交试验确定了微波辅助浸出技术对As在NaOH-Na2S浸出体系中分离浸出效率,并从微观尺度上揭示了其浸出机制.结果表明,微波辅助NaOH-Na2S浸出体系具有实现烟灰中As与其他有价金属元素分离浸出可行性,该方法可实现常压下Cu和As高效、快速、选择性分离;与传统水浴方式相比,微波可显著提高烟灰中As浸出(最终As浸出率提高14%),各影响因素最优条件为:当MNaOH∶Ash=0.4,液固比
本文在系统分析国际公约及国家对废汞触媒处理的政策要求的基础上,梳理了我国每年汞触媒使用及废汞触媒产生情况;同时对废汞触媒处理主要技术流程及产污节点进行了分析,明晰了蒸馏法、控氧干馏法两主流技术的优缺点.针对当前废汞触媒处理污染控制技术,采用ETV模式进行了分析评估,并找出了最佳可行技术.
微生物絮凝剂以其高效、无毒无害、可生物降解等优点受到广大研究者的关注,并有望成为水污染控制领域最具潜力的新型环保型絮凝剂.本研究从城市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中分离纯化产高效微生物絮凝剂菌株,探寻其廉价培养基替代品,并研究其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研究结果显示,12株能产生微生物絮凝剂菌株中,JM-1菌株的微生物絮凝剂对Cr6+的吸附性能最佳,吸附率最高可达98.5%,其絮凝有效成分多为细胞外代谢产物;
本文对2018年5月海口市海域采集的25个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Cd、Pb、Zn、Cu、Cr、Hg、As)含量及其分布进行了分析,并利用地累积指数法、单因子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其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显示:海口市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Cu、Pb、Zn、Cr和Hg可能具有相同或相似来源,但是Cd和As在沉积物中富集不仅与污染来源有关,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沉积物中各重金属元素的地累积指数排序为A
针对《铅、锌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5466-2010)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下铅火法精炼生产烟气治理难点,介绍了铅精炼过程烟气产生节点,对塑烧板除尘技术在该烟气治理项目工程化应用的关键工艺参数、实际效果和存在问题进行了探析,提出解决高粘性、细颗粒物特点下的烟气预处理工艺优化路线,新的组合工艺将扬优抑劣,克服塑烧板技术应用缺陷,可协同处理铅精炼烟气复杂污染物,为铅烟气治理稳定、长效达到特排限值
本文针对重金属锌水质在线监测仪验收问题进行了探讨,通过对锌水质在线监测仪的零点漂移、量程漂移、平均无故障连续运行时间及重复性的检测,其结果达到相应的性能指标要求,判定在线监测仪具备验收条件;根据水质锌的浓度不同,测定在线监测仪精密性、准确性、相关性等指标,使其达到技术指标要求;采集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的实际水样与传统的国家标准方法进行比对试验,试验误差达到规定的要求;经过以上试验,确定了锌水质在线监测
为研究园林废弃物对污染土壤中重金属的钝化效果,通过培养实验考察重金属Cu、Zn、Pb、Cd可交换态和有机结合态含量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添加园林废弃物后土壤中Cu和Pb的活性升高,生物有效性降低,其对Cu和Pb钝化作用一般;土壤中Zn的活性和生物有效性均可降低,钝化作用很好;土壤中Cd的活性降低,有机结合态变动较小,钝化作用较好.培养结果显示,园林废弃物对Zn和Cd的钝化效果较显著,特别对Zn污染场
重金属污染问题是最常见的、最广泛的污染问题,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热点之一.土壤中的重金属对农作物、农产品及地下水会产生不良影响,并通过食物链危及人类健康.目前,针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方法主要分为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其中生物法中的植物修复法因修复成本低、不对土壤环境造成二次污染等优点得到了广泛的重视,本文介绍了植物与重金属生态生理效益,对植物修复和强化植物修复土壤重金属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以刚刚闭坑的抚顺西露天矿为研究对象,利用Visual modflow构建三维水文地质模型,探究重金属在地下水中运移规律,取6种煤岩样本对7种元素进行浸出试验,确定该区域铜浸出能力最强,污染最严重.在考虑岩石浸出条件下进行地下溶质运移规律分析.模拟结果表明,西露天矿矿坑及周围影响区域每天浸出铜离子的补给浓度约为0.00000lmg/L;铜离子运移方向与地势密切相关,整体由西北方向运移,但一定时间后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