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藏联网工程地质条件分析

来源 :第十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dhs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川藏联网工程是我国首个进藏的电网工程,工程始于四川乡城县,途径巴塘县,止于西藏昌都市,全长1500多公里.川藏联网工程地处青藏高原一级阶梯向云贵高原二级阶梯急剧过渡地带,以及印度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的边缘区,经过金沙江、巴楚河、定曲河、澜沧江,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海拔高程在2400~5000m之间,平均海拔3850m,最高海拔为4918m.该工程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电网工程,工程区位于世界上地质构造最为复杂、地质灾害分布最广泛地区,对工程施工和安全运营产生极大的挑战.本文根据区域及线路沿线的地质资料(包括工程沿线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资料、勘测设计资料)以及遥感影像等,研究川藏联网输电线路的地质环境条件,并根据沿线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断裂构造条件及地质灾害的分布情况,进行了工程地质条件分区,将全线分为工程地质条件极差、差、较差、较好、好等5大类,并对每一分区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了详细分析,确保川藏联网工程顺利建成.
其他文献
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温度、水、力等因素对红层泥岩崩解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1)红层泥岩赋存环境变化引起的要素差,如应力差、浓度差、温度差、水头差、气压差等,是引起红层泥岩裂隙产生的驱动力;(2)水、热、力等因素通过应力重分布、溶解、膨胀、蒸发、毛细、渗流、侵蚀等作用,使红层泥岩的微细观结构产生了不可逆的破坏;(3)水热交替循环的周期效应使微细破坏逐渐累积,直至产生显著的结构破坏;(4)
通过研究裂缝混凝土内的氯离子运移,建立了混凝土内考虑扩散、结合和电迁移场作用以及裂缝影响的氯离子迁移耦合模型.预测混凝土寿命.模型从已有试验数据中得到了较好验证.在南通盐渍土环境,运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计算混凝土内氯离子随时间和空间的分布;随裂缝宽度、深度及保护层厚度变化的混凝土使用年限变化规律.研究表明:混凝土内氯离子浓度,随时间增加而增加,增速减小;随离子侵入混凝土深度
采用数值仿真试验方法,对类岩材料模型的微观力学参数与宏观力学参数间的对应关系进行了研究.在大量三维颗粒流数值试验结果的基础上,提出适用于类岩材料的PFC3D数值模型微观力学参数的快速校准方法,根据微观参数与宏观力学参数的拟合关系确定材料的微观力学参数参考值.根据确定的微观力学参数构建类岩试件的圆柱体数值模型,模拟圆柱试件的常规三轴试验,其结果与室内模型试验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验证了微观参数校准方
通过对黄土试样进行单轴拉伸试验,分析了泾河南岸原状黄土的抗拉强度特性.研究表明,含水率对黄土的抗拉强度大小有重大的影响,它与抗拉强度之间满足负幂函数递减关系.黄土单轴抗拉试验中,黄土试样的极限拉应变只有万分之几,其极限抗拉强度在几千帕到几十千帕之间.因此,在雨水以及灌溉作用下,黄土的抗拉强度进一步降低,并促进黄土边坡后缘裂缝的进一步发育,这也是导致黄土滑坡发生的因素之一.
场地的微动波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地层结构的地质信息,近年来在工程地质勘察中得到应用,但关于微动波产生的机理及与地层结构的关系,还有待于深入研究.选择地层大起伏实际场地作为研究对象,对场地进行大量的微动波观测,采用H/V谱比法进行数据的处理与解译,研究地层大起伏场地覆盖层厚度的变化对微动波动力特性和时间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场地覆盖层厚度的减小,场地H/V谱形态由明显的单峰转变成双峰,最终
陕北地区是中国黄土高原典型的黄土分布区,由于黄土地层厚度大、序列全且切割深,因此出露有黄土高原最为典型的黄土层型剖面.由于地理、气候等方面的原因,陕北黄土地层存在着极其明显的地区差异,迄今为止关于陕北黄土地层区域特征的研究仍然较少.本文在大量野外调查的基础上,绘制了陕北靖边、米脂、延川、洛川等典型地区的黄土剖面柱状对比图,并对陕北黄土地层基本特征进行了研究.发现陕北黄土地层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本
本文在以地貌特征为基础,充分利用地貌特征对工程地质规律性的控制作用,结合陕北地区地质结构特点、地下水埋藏条件、地质灾害发育状况等工程地质条件,对陕北地区的工程地质进行了简单的区划.在此基础上,以志丹县为例,结合区域内各地层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及河流水系侵蚀状况,将志丹县分为黄土梁状低山丘陵区、黄土梁峁丘陵沟壑区、土石山区以及河谷区,并对黄土梁峁丘陵沟壑区的地层条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本文的工作
利用大连长兴岛葫芦山湾海域勘察资料,对742组黏性土的主要物理指标与承载力fo的对比数据,进行了相关分析.建立了黏性土主要物理指标与承载力fo之间经验关系4个.提出了实际勘察工作中承载力特征值fak的评价方法,为利用物理指标评价黏性土承载力建立了理论基础.
在浅埋工程开挖的围岩分级实践中,相关规范实用性很高,预测准确.然而,在大埋深高地应力条件下进行含节理岩体的隧道开挖时,围岩物理力学参数和结构会发生强烈的改变,不但围岩质量劣化,而且各向异性显著.在开挖引起的应力场剧烈变化下,围岩中新的裂隙会产生,在高地应力下闭合的结构面会重新张开并迅速发展,影响了岩体质量和稳定性,开挖前的围岩分级结果不再适用.因此,为了客观量化描述开挖后围岩质量的劣化,统计岩体力
生态复合锚杆在横向弯剪作用下的变形特征与破坏模式等方面缺乏科学认识,还未从试验、理论等方面进行过机理性研究.首先介绍了生态复合锚杆模型试验的制作与试验过程,然后通过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揭示横向弯剪作用下生态复合锚杆竖向变形量、轴向应力、弯矩、界面剪应力等的演化规律与特征,最后结合本次试验研究成果对后续试验方案的优化提出建议.结果表明:生态复合锚杆的轴向应力、弯矩、剪应力均在剪切面附近出现峰值集中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