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10钛合金热压缩变形行为及本构方程的建立

来源 :2017河南省铸锻工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bin1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Gleeble-1500D热/力模拟实验机,在变形温度为800~1050℃,应变速率为0.01~5s-1的条件下,对TA10钛合金的流变应力行为进行了研究.通过双曲正弦型关系建立了适用于TA10钛合金热变形的本构方程,并对本构方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TA10钛合金对温度及应变速率的变化极为敏感,其流变应力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应变速率的增大而增大;在实验过程中,出现了动态回复和动态再结晶两种软化机制.在低应变速率下,相变点以下软化机制以动态再结晶为主,相变点以上软化机制以动态回复为主;求出了TA10钛合金的变形激活能,所建本构方程较好的表征了其高温流变特性.
其他文献
基于锻造件强度高的优点,目前尝试将装载机摇臂由原来的铸造件改成锻造件,为了使锻造摇臂结构材料使用更加充分,本文运用Solidworks软件创建装载机摇臂三维实体模型,之后借助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摇臂结构进行最大载荷工况下的静力分析,得到摇臂的静强度和静刚度.在静力分析的基础上,既不改变摇臂结构安装尺寸,并又满足摇臂刚度和强度的前提下,对摇臂进行结构参数优化.
为了精确描述GCr15SiMn轴承钢的温塑性变形特性,通过岛津电子拉伸试验机进行等温等速率拉伸试验,研究了GCr15SiMn轴承钢在变形温度为550~800℃、应变速率为0.01~0.2s-1条件下的热变形行为,通过真应力-真应变曲线说明该钢在热拉伸变形过程中发生了动态再结晶,分析了温度、应变速率等对动态再结晶行为的影响.基于井上胜郎变形抗力模型,建立了GCr15SiMn轴承钢的温变形本构模型,并
针对典型反挤压凸模的断裂失效,通过分析模具结构及工作状况,结合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硬度测试等分析手段对模具的服役状况、宏观形貌和微观组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模具的结构及受力特点产生的局部应力集中是模具出现断裂的主要原因,模具表面加工质量差,组织中存在一次碳化物,且存在较为严重的带状偏析对模具的失效起到了加剧作用;粗糙表面磨损形成裂纹源,粗大的碳化物和带状偏析降低了模具的韧性,在巨大的应力
曲轴是发动机中的重要零件,工作环境恶劣,特别是对于柴油机来说,曲轴的加工精度和韧度、强度要求都比一般零件高.正是因为曲轴质量的好坏对柴油机的性能产生着直接的影响,中国柴油机主机企业基本上都自制曲轴.只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动机厂为了扩大产量抢占市场份额,适应专业化分工合作的大趋势,才采购配件厂家的产品进行配套.
按冲击功高低选取四组试样,分别对四组试样的化学成分、非金属夹杂物、晶粒度、带状偏析、组织的粗细程度、均匀程度进行分析对比,找出金相组织与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比发现共晶碳化物是导致冲击功低的首要因素,同时共晶碳化物含量越多冲击功越低.
在对锻件与模具检测时,传统的方法存在检验难度大、时间长、误差大等难题.因此在生产中采取什么方法对锻件及模具快速、准确的检测,是行业人士一直探索的课题.本文介绍了利用三维光学扫描仪对锻件和模具的检测及应用.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具有准确度高、速度快、操作方便的优点,具备数字化、可视化、自动化的特点.对提升产品质量,延长模具寿命,优化模具设计等提供依据有很好的作用.是替代传统检测方法的手段之一.
选用四边形网格、Von Neumann型邻居及周期性边界条件建立8%Cr钢静态再结晶的元胞自动机模型,对其热变形后再结晶微观组织演变过程进行元胞自动机模拟,及静态再结晶动力学计算.结果表明:在形变温度和应变量相同的情况下,不同应变速率对完成静态再结晶过程所需要时间不同,应变速率越大完成静态再结晶过程所需时间越短.在开始时刻,静态再结晶转变速率较慢;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静态再结晶转变速率加快;当达到
采用半球形刚性凸模胀形试验测定了室温下TA1钛板在不同应变状态下的极限应变,建立TA1钛板室温条件下的成形极限图(FLD),构建计算模型;基于有限元分析软件Dynaform,以TA1钛板的FLD作为破裂判据,对TA1钛板胀形成形过程中断裂位置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本文获得的成形极限曲线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在BHB-80板料双向拉伸试验机上利用圆柱形平底凸模,分别对厚度为0.8、1.0和2.0mm的工业纯钛TA1薄板在室温条件下进行拉深成形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板料厚度的增加,LDR值减小,且板料厚度对凸耳高度也有一定影响.此外,在实际和虚拟试验条件下,成形速度对TA1板料成形能力、最大拉深力、最大减薄率等拉深成形性能均有影响.
本文介绍了一种35CrMnSi材料消除回火脆性、提高韧性的工艺方法.当产品的性能要求需要在回火脆性区间回火时,脆性会在回火过程中产生,回火后的快速冷却无法消除已产生的回火脆性.本文提出的高温短时回火工艺,可以消除回火脆性的不利影响,大幅度提高材料的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