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大运河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初探(节录)--以安徽段运河为例

来源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无锡论坛——文化线路遗产的科学保护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liver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隋唐大运河安徽段中主要是河道遗址的特点,笔者与安徽省考古所一同对于安徽境内180公里运河遗址的界定主要通过分析史料相关记载,现场踏勘调研,布点考古钻探等方法,结合对当地居民的访谈,基本确定了隋唐运河遗址在安徽境内的边界,并将坐标点及基本情况进行了详细记录。共布置66个考古钻探点,绘制80余张考古及地形图纸。
其他文献
本文基于古地图的数字化及其应用,主要讨论了使用Google Earth评价古地图精密度,并与作者所写地图绘制记录互相比较的方法.本文的讨论对象是约100年前进行丝绸之路考察的M.A.Stein(以下略称斯坦因)制作的两种古地图.这两种地图在当前研究中主要作为纸本地图被利用,为了提高学术研究的便利,现在除了将其数字化外,还将其与地理信息平台相结合.
交河故城遗址是国务院1961年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西10km的雅尔乃孜沟村。本文对交河故城的建造工艺及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了遗址的主要病害,并探讨了遗址加固的主要工程技术措施。
墓葬形制迄今为止,粟特人在中国最有趣的证据当推史君墓。该墓除了是粟特人在中国的主要信息来源外,还提供了关于萨宝也就是商人首领,即在华粟特人聚落首领这个官职新的信息。大约在一个月前左右法国学者葛乐耐(Frantz Grenet)发表了一篇关于史君墓的文章。在对故去的史君的生活景象作一种解释。本文指出了Grenet的解释错误原因之所在,并提出作者自己的解释。
高昌故城遗址坐落在吐鲁番市东面约四十公里的哈拉和卓乡所在地附近,北距火焰山南麓的木头沟沟口约6.5公里.本文对高昌故城的建筑工艺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土蜂对高昌故城遗址的破坏。
随着发掘工作的频繁进行,吐鲁番博物馆库房内的文物数量也越来越多,而文物保管也成了一个主要问题。针对吐鲁番干旱少雨的气候条件,提出了用加湿器加湿和空调降温的方式应对夏季的高温环境。文物都有相当久远的历史,能够保存至今而且被发现更实属不易。这些文物出土后进入库房或展厅陈列,就有责任和义务把他们保管好,更需要学习国内外先进的保存经验,购置必要的保存设施,制定切实可行的保存方案,使库存文物得到妥善的保管。
张骞"凿空"开启东西文化交流的新篇章,塔里木盆地的绿洲则成为这种交流的中转站。其特殊的自然环境及重要的地理位置,使之往往成为周边诸势力的争夺对象。目前学界对柔然、高车、吐谷浑等在西域的势力扩张多有论述,并强调其对塔里木盆地绿洲国的影响。但未将与游牧势力生产方式不同的塔里木盆地诸绿洲作为主体,所以不曾论述该时期塔里木盆地诸绿洲国的存在状况对诸游牧势力在西域角逐所产生的影响。本文试图在已有的研究成果基
13世纪初,大蒙古国的建立不仅仅意味着蒙古高原内部的统一,同时也可视为高原与其他各文明区域的联系与交往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在此,本文拟先从草原贸易的必要性谈起,针对蒙古国时期商贸政策演进的具体情况以及相关背景展开论述,同时兼论草原之路的贯通对蒙古文明进程的影响问题。
本文是在大运河江苏淮安段、宿迁段遗产保护规划的工作过程中对一些具体问题的肤浅思考。对照申报世界遗产的相关国际文献,从我国大运河研究的现状出发,讨论了保护规划和申遗的关系、规划项目和研究工作的关系、量化和定性评估的关系、真实性完整性和功能——价值的迁移等问题,谨供研究运河和其他线性遗产保护的同仁参考。
会议
本文在介绍了大运河商丘段的遗产现状基础上,阐述了大运河商丘段的保护工作,一方面采用定人定段保护的方法;另一方面采用市对县、县对乡层层签大运河保护管理目标责任书,把工作任务分解到基层;第三方面是对大运河实施全线钻探调查,尽可能摸清河道及其相关遗存的具体位置、范围,为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