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导向&办学背景--城市规划低年级专业基础课课程体系构建

来源 :全国城市规划专业基础教学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b53dn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时代背景下,随着城市规划学科内涵的发展和变化,脱胎于建筑学的城市规划专业教育面临诸多困境,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专业基础教育对于高年级专业学习及学生未来面对城市规划工作时的适应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或者说,对于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走向具有决定性作用.本文从基础教学所担负的作用出发,提出城市规划专业低年级专业基础课课程体系的建构需要遵循城市规划学科的认知规律和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在此基础上,依据低年级专业基础教学的目标搭建关系密切的三个教学阶段,并通过围绕着专业能力培养的四条主线贯穿各阶段,构建既符合我国当前学科发展特点,又适应我国城市规划专业办学背景的低年级专业基础课课程体系.
其他文献
本文立足于传统服饰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探讨在现代社会环境中被民众喜闻乐见,经年日用的可能性.提出必须以正确历史观看待文化遗产的时代限制性,并以主要篇幅从精粗扬弃、商业实现、形式创新等三个角度,分别剖析其融入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工业文明比照下的优势和劣势,以及改进提升的人文依据.从而提出了鲜明观点,即文化遗产从博物馆、故纸堆、乡村坊间走出后的再生,不能凭借单纯的情感冲动,也不能依靠盲目的良莠铺陈
服饰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线索和见证物,它既满足了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类基本生理需求,同时也是彰显社会地位、调节社会关系、寻求情感慰藉等方面的精神追求与释放的载体.本文基于共生理论的相关原理及设计艺术的研究方法,结合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所收藏传世服饰实物进行归纳分析,归纳出传统服饰造物思想在"器"与"饰"的表现上呈现的共生表现形式为"器完不饰"、"审曲面势、各随其宜"."器完不饰"核心思想是服饰
歌谣为民俗学的一个大类,浸染着浓厚的乡野气息与市井情调,因涉及题材广泛抒发情感诚挚,使其对民众社会生活、情感、思想的描述,对民俗风情的刻画更加真实.而融于民俗活动中的服饰,既是民俗的内容又是民俗的表现形式.歌谣在传唱中描绘了民俗服饰文化的丰富多样,本文从流行于清末民国的歌谣中截取与民俗服饰相关的片段,透过对这些片段的整理分析,探讨一个纷繁时代的服饰面貌、风俗人情,以及相关的民俗服饰文化.
唐代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分别创造了中西方历史的辉煌,这两个时期的服饰文化鲜明地反映出其时代进步的特征.从时代精神、社会文化角度比较研究这两个时期的女装形态,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并且对现代服饰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些参考、借鉴与启迪.唐代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具有进步文明的特质:自信开放的时代精神、融会贯通的社会文化和创新发展的历史趋向.这种文明的特质蕴含在这两个时期的服饰文化中,其女装形态也体现出开放性、融
禅宗思想及美学所体现出的自然、单纯、简洁、宁静、空灵与超越,是人类灵魂深处的追求与企望.本文通过对禅宗自然观在服装设计表现中的阐述,以及对国际设计语汇——"自然主义"服装的分析,寻找它们的哲学支点,辨析它们在形式和内容上的不同,并对其共性与异质予以比较,针对国内服装设计现状,指出21世纪的"回归自然"绝不是以往程式符号与国际语汇的简单相加,有意味、有境界、充满创造而自由灵动的民族化表达才是上乘之作
唐代是中国古代舞蹈服装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空前的古今中外的大交流大融合,对以胡文化为主的异域文化的广泛吸纳,成为当时的风尚.丰满、富有青春活力的感觉渗透在当时文化艺术中,舞蹈服饰也不例外,大放异彩、特色鲜明.从距今约1100年历史的唐末秦王李茂贞及夫人刘氏的合葬的陕西大唐秦王陵内众多的乐女陶俑及浮雕中,可以更为真实地考证当时舞女的穿着方式及服饰特点.大唐秦王陵内众多的乐女陶俑及浮雕将唐代舞蹈服饰形
在全球工业一体化的今天,工业化进程以飞速发展之势席卷全球,人们在享受着现代化带来的便捷生活之时,似乎渐渐迷失了自我,丢弃了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民族文化的深邃魅力与其丰富多姿的艺术形式正符合了当今消费者追求个性的心理,民族风格在当今的时尚舞台上演绎出独特的风韵.本文从中国传统彝族服饰的色彩、造型、图案等多角度进行分析,以文化为导向,发掘传统民族文化的优势,为今天的设计提供更多的创意能量.从传统文化中,
本文通过对中国少数民族啥尼族奕车支系女子服装实物结构的考据与复原,分析了上装坎肩、"千层衣"与具有特殊功能性和实用性的下装扭裆裤的结构.研究发现,"千层衣"具备典型的中国传统"十"字型、平面体、整一性的结构特征,而扭裆裤则利用直线裁剪的裁剪方法与正裁斜拼的拼接方式,促成了裆部结构由平面裁剪向立体造型的转化.文中通过绘制服装的平面结构图以及复原步骤图对这一转化过程进行了充分的说明与探讨.做这样的研究
受地域因素、文化交流因素、审美趋同因素等诸多方面的影响,苗族、侗族女性服饰存在着很多相似之处,但同时也存在许多差异,从而形成各自的特点.本文以苗族、侗族女性主体服装,即上衣和下衣为例,对两者进行比较分析,来研究它们的异同.除了苗族女性特有的贯首型上衣以外,苗族、侗族女性主体服装的上衣部分都可以纳入直领(立领)对襟型、交领大襟型、圆领大襟型、立领(翻领)大襟型四种类型中,下衣方面都可以分为裙式和裤式
本文系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田野考察成果报告,山西汉族民间文化自明清时期随着晋商文化的发展而兴盛起来,受传统文化精神的一直影响,晋商在掌握财富之后借助各种形式表达他们心中对美好生活的精神和物质追求,其中银饰文化就是其中很重要的表现形式,银饰上多借助吉语、吉祥纹样、寓言故事、民间传说等传递儒家文化传统和乡土意识,是山西人情感世界和社会状态的形象表达和直接传递,虽然随着晋商统治地位的衰微,现今山西汉族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