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3和UV-C组合工艺处理铜绿微囊藻过程的三维荧光分析

来源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给水深度处理研究会2012年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exie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三维荧光色谱(EEM)研究O3和UV-C处理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c Aeruginosa)过程中胞外溶解性有机物(EDOM)及胞内溶解性有机物(IDOM)的荧光特性变化,并对其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未处理的铜绿微囊藻的胞外荧光物质以类蛋白质物质为主,胞内以类蛋白质和类氨基酸物质为主;定量分析采用区域积分方法,经过处理之后,胞内、外类蛋白质峰和类腐殖质峰强度均有变化,不同氧化剂处理过程中各个特征荧光峰的变化趋势不同,存在不同的反应机理,其中,中等强度UV-C对藻类荧光有机物降解效果显著,低浓度的O3对藻类荧光有机物降解效果不佳。
其他文献
颗粒活性炭水处理技术仍是世界上主流自来水处理技术方法之一,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的活性炭再生和重复利用技术水平相当落后。本文重点介绍了欧美国家常用的多段炉炭再生技术装置系统的结构和应用性能,并与国内普遍采用的回转窑炭再生装置系统的运行状况进行了对比分析。目前国产多段炉装置制造水平已达到、并在局部结构和性能方面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建议我国的自来水生产企业考虑采用该装置做为更新换代型炭再生处理技术系
研究粉末活性炭(PAC)对水中嗅味物质2-甲氧基-3-异丙基吡嗪(IPMP)和2-甲氧基-3-异丁基吡嗪(IBMP)的吸附特性,考察pH、共存离子、本底值和预氯化对吸附作用的影响,并分析吸附动力学和等温吸附模型.研究结果表明:PAC对IPMP和IBMP吸附效果较好,当投加量为25 mg/L时,对IPMP和IBMP的去除率分别为88.74%和95.31%, IBMP比IPMP更容易被吸附;在试验浓度
复合纳滤膜因其在低压下具有较高的污染物截留率和水通量,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界面聚合法是目前制备纳滤膜最广泛也是最有效的方法。该方法是在微孔基膜上复合一层具有纳米级孔径的超薄表层。本实验以聚砜(PSf)和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原料、以N-甲基-2-吡咯烷酮(NMP)为溶剂制备聚砜超滤膜;再以聚砜超滤膜为基膜采用界面聚合法制备复合纳滤膜,并通过扫描电镜和膜性能测试装置对膜表面和断面的结构及水通量和
东丽最新的超滤技术具有产水量高、物理化学强度好、耐污染性能强的优点。新开发的浸没式超滤膜HSU可以进一步提高系统的纳污能力及减少能耗。基于东丽先进的浸没式超滤技术,针对长江水质变化大特点进行在线混凝工艺膜法处理技术进行研究开发。结果表明,在超滤膜良好的抗污染性能的基础上,长江水采用在线混凝工艺处理可以实现超滤膜高通量长期的稳定运行,超滤出水水质也完全符合饮用水标准。
采用粉末活性炭(PAC)-浸没式超滤膜组合工艺处理深圳市某水库原水,通过考察三种操作条件:PAC投加量、排污周期和曝气强度在不同的运行工况下对有机物的去除以及对膜污染的影响,优化工艺运行条件。结果表明,投加PAC加强了对有机物的去除,投加10mg/L时,对CODMn和UV254的去除效果最佳,去除率分别为为41%和35%;膜池内活性炭随过滤时间的进行逐渐达到吸附饱和,对CODMn、UV254的去除
以某山区水库水为原水,开展了5m3/h的微絮凝-超滤、气浮-微絮凝-超滤以及粉炭-气浮-微絮凝-超滤等三种组合工艺的中试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上述三种组合工艺对浊度去除率分别为97.5%、98%和98.6%,对耗氧量去除率分别为30.9%、35%和52%,对叶绿素a的去除率分别为80.59%、91%和99%,对嗅味去除率分别为12%、34.2%和97%.粉炭/气浮/微絮凝-超滤组合工艺可灵活切换并根
以聚合氯化铝作为混凝剂,采用内压式超滤膜组合工艺处理珠江水系北江水。结果表明,相对于常规处理工艺,内压式超滤组合工艺大大缩短了工艺流程,且该工艺出水水质优于《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要求,但跨膜压差增长快,化学清洗时间较长。
随着慢性肾病发病率的提高和血液透析技术的发展,接受透析治疗的患者日益增多。透析治疗需要大量透析用水,水中的污染物可通过血液接触直接危害患者健康。因此,透析用水的水质安全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重点关注。笔者综述了透析用水水质污染与供水工艺状况及国内外透析用水的水质标准、行业标准与相关技术规范,探讨了透析用水制备过程中微生物和内毒素的污染特性和控制效果,分析了透析用水水质安全及其保障技术方面的主要发展趋势。
随着工农业和化工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化学物质尤其是有机化合物进入到地表水中,使得氯消毒副产物大量生成,危害人体健康。文章通过生产实践,采取用预臭氧代替预加氯、投加活性炭吸附前体物质、优化消毒工艺等措施大大降低了出厂水中三卤甲烷的生成量,确保了饮用健康。
本文研究了预氯化对混凝去除铜绿微囊藻的影响。烧杯实验结果表明,氯投量和氯化时间均对混凝去除铜绿微囊藻效能有影响。氯化过程中,藻细胞灭活,且胞内有机物释放和胞外溶解性有机物降解同时发生,前者有利于后续混凝,后者则可能对混凝产生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