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瓣+骨运输术治疗小腿大面积皮肤及大段骨缺损

来源 :第八届全国显微外科学术会议暨国际显微外科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lianq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采用皮瓣移植修复皮肤软组织缺损,骨运输术修复骨缺损,探讨小腿大面积皮肤软组织及大段骨缺损的理想治疗方法. 方法:本组12例,受伤到治疗的时间为1.3小时~2年.小腿皮肤缺损面积5×12cm~12×23cm,胫骨缺损长度5~21 cm.骨缺损部位:胫骨中上段5例,胫骨中下段7例.合并胫前血管损伤3例,胫后血管损伤1例.采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组织缺损7例,采用背阔肌皮瓣修复5例,骨缺损采用骨运输术治疗. 结果:本组12例采用皮瓣移植一期覆盖创面,术后三周全部成活,伤口愈合.平均随访9个月,12例患者胫骨缺损均得以重建,肢体长度均完全恢复.2例经断端加压一期愈合,10例经植骨后愈合. 结论:采用游离皮瓣覆盖创面联合骨运输术治疗大段骨缺损的方法是治疗小腿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及大段骨缺损的良好方法.
其他文献
古人在发现中药药物治疗作用的同时,就发现了它还伴有毒性和副作用.这是一个不断深化发展着的千年共识.但与西药化学合成药相比,中药安全低毒的优势是十分明显的.中药的"毒"和"毒药"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毒"是中药的偏性,狭义的"毒"指中药的毒副作用.广义的"毒药"指所有中药,狭义的"毒药"则是指治疗量与中毒量十分接近、治疗作用峻猛强烈,易引起中毒而产生毒副作用的药物.胃病治疗中运用中药"毒"性的
胃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是胃癌的高发区,全球每年新增100万的病例中,亚洲占3/4,主要分布在中国、日本、韩国.有资料表明我国2-3分钟就有一位患者死于胃癌,居肿瘤发病和癌症死亡率的第二位.胃癌的5年生存率与其浸润深度密切相关,日本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浸润至粘膜层和粘膜下层的早期胃癌手术切除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99%和96%.经过30多年的努力,我国部分医疗中心早期胃癌的手术率已达15-
三叶因子家族(trefoil factor family,TFF)是一群主要由胃肠道黏液细胞分泌的小分子多肽.在黏膜修复和重建以及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对其结构功能、遗传学改变等分子机制的研究一直是近20余年来的研究热点.TFF在肠型胃癌中表达降低甚至缺失,在弥漫型胃癌中却高表达.TFF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机制涉及肿瘤抑制、促进肿瘤侵袭浸润以及促癌又抑癌双重机制.通过对TFF在胃
50年代,日本首先胃双重气对比间接摄影的方法,进行胃癌的普查,取得了一定成绩,耗资大近年受检人群也日趋减少.本研究以PGⅠ,Ⅱ, Ⅰ/Ⅱ比值做为胃癌高危人群筛查,再胃镜活检的二步法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且检查方法简单快捷、准确、稳定筛查胃癌的例数较原方法检出率皆较高,对早期癌的检出率达90%,PG Ⅰ/Ⅱ值更有意义.
追溯外科学的发展历史,外科疾病的主要治病手段最早是简单的切除,例如将有病的乳腺切除后用烧红的烙铁止血;以后出现了一些简单的修复手术,如肠吻合,皮肤缝合等.对于组织缺损虽然也有一些修复手术,如植骨术,植皮术等,但没有明显进展.真正意义上的组织移植/移位手术最早出现在19世纪后期,但以各种邻近组织的带蒂移位手术为主,如整形外科常用的推进皮瓣,旋转皮瓣等.直到上世纪60年代,开展微小血管吻合技术研究之后
全臂丛根性撕裂伤是最严重的损伤,目前还是用臂丛外的神经移位手术比较可靠.顾玉东院士建议用5组神经移位是非常有创新的建议.近年还有三项进展:即健侧颈7神经根通过颈椎前食管后方的通道直接移至患侧,能与撕脱的臂丛神经直接缝合,缩短其距离,有利于健侧颈7神经根的充分利用;用吻合血管神经的股薄肌移植,重建了前臂长屈肌;用MRI和CTM能早期诊断全臂丛根性撕脱伤,包括颈髓移位,神经根前、后支充盈缺损,假性硬膜
目的:通过对四肢严重创伤的治疗方法回顾总结,探索理想治疗方法.方法:73例四肢严重粉碎性骨折或骨缺损、主要血管神经损伤、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及感染.根据伤情及创区污染程度进行分型,选择带有骨、肌腱等组合组织或组合皮瓣Ⅰ期修复伤肢多种组织缺损;或采用分期组织移植方式修复重建.结果:73例毁损伤肢经上述方法处理.69例成功,4例失败,其中54例随访2~4年,功能优良率为79.6%.结论:利用显微外科技
目的:研究数字化技术在皮瓣设计与可视化中的应用.方法:明胶一氧化铅混悬液的灌注新鲜成人下肢标本1具,行连续螺旋CT扫描,观测旋股外侧动脉和足背动脉的分布及彼此间的吻合情况,应用Amira3.1、Geomagic Studio 5.0和RapidForm2004软件对股前外侧皮瓣和足背动脉皮瓣结构进行计算机三维重建并立体显示.结果:重建的数字化模型可准确反映各自的解剖学结构特点.结论:重建的图像可以
目的:探索股骨头不同部位的缺血性坏死对其生物力学影响,及不同骨瓣转移后股骨近端的生物力学改变,指导临床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方法:1.取新鲜人体股骨上段标本,利用Ansys-5.7大型计算机软件建立股骨上段三维有限元异物同构模型,模拟股骨头内不同部位直径1cm的坏死及囊性变.施加三种不同载荷,分析股骨头内应力分布情况及应力/强度比值,预测股骨头塌陷的危险性:2.选取一例单侧股骨头坏死FicatⅢ患者
自1985年开始,在腕关节机能解剖及生物力学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出一种新的治疗晚期Kienbock病的治疗方法.即头状骨移位替代月骨术.该术式采用切除坏死、碎裂的月骨,带血管蒂头状骨移位重建桡腕关节.至2001年临床应用该术式治疗30例晚期Kienbock病,经2~16年随访,腕关节的屈伸运动功能及握力均保持在健侧的80%以上,全部恢复原有工作.带蒂头状骨移位是治疗晚期月骨无菌性坏死的良好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