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引领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

来源 :同济大学,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中华工匠文化体系及其传承创新研究》课题组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gq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匠精神从古代社会到现代社会已经发生了变化.现代工匠精神至少可以从七个方面进行理解.弘扬工匠精神既是发展中国工业打造中国品牌的需要,也是改良社会风气,促进技术人才专业发展的需要.应用型人才包括技能型、技术型、工程型等人才,是应用科学原理解决现实问题的人才,各有其独特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要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应用型人才,需要在人才培养的每个环节,明确培养目标,改革培养模式,创新培养环境,改变评价方式.
其他文献
对当代中国传统设计研究来说,"考工"是一个既时髦又古老的术语.在传统的语境中,"考"与"工"都有特定的内涵;当两者结合在一起,以"考工"示人的时候,又成为特定的术语.从先秦时期的《考工记》开始,一直到清代的《考工典》,作为术语的"考工"延续数千年.因此,"考工学"的提出,一方面是对这一历史发展事实的理论概括,另一方面也是对中国传统设计研究的理论贡献.在西方理论话语所主导的当代设计学研究中,对中国传
基于长时段考察中国现代设计变迁的需要,在研究过程中建立"经验模型",以其流变性、交融性和模糊性原则反思"形式模型"的单义性、确定性、斩截性原则,用以发现影响中国现代设计发展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运用"反向格义"的方法梳理其发展脉络,在与国际现代设计史的对比中发现差异性与同一性,为中国现代设计史研究赋予社会历史学的特性.
新的人机界面的出现,预示了人类已经开启新的空间(虚拟空间)作业,即将对于物理空间的权力、经济及资源做重新的定位或整合、转移.而动手(手工技艺)的意义在于人需要自我创造或创意所带来的价值体验,也需要对于历史记忆做出自然或本能的情绪宣泄,也是人类传承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方式之一.手工与人的密切程度,不可分割的一面,即人亡则手工亡,人在即手工在,要靠传承才得以存在.人的创造力本质来源于双手,人类生活
论述了传统民艺的存在方式与传承方式,以及民艺在农耕社会的积极意义.文章指出,从设计的目的而言,民艺同现代设计一样其目的是为满足大众日常生活所需,因此民艺的精神需要在现代产品的开发与设计中得到传承,这其中包括了解生活需求、对材料的理解、精湛的工艺、技艺的传承等方面.工业文化表现出的是一种理性,民艺文化表现出的是一种感性.民艺文化中的感性特质刚好能弥补工业文化的感性不足.因此,在当代社会发展民艺文化、
设计是一个边界不断变化的开放性领域,在当前的社会与文化转型期,设计这样服务社会的应用艺术领域充满变数,其基本表征就是存在着诸多论争.对其进行梳理是当前设计理论建设重要而紧迫的基础工作.本文拟对当代漆艺相关论争中的工艺性与艺术性之争略作探讨."工艺"与"艺术"之争较集中反映了中国当前漆艺界开放发展中主要存在的两个问题,一个是要不要坚持大漆、一个是如何创作的问题.指向的是漆艺在语言与观念上,如何处理传
工艺美术名称在清末已经使用.有学者认为它是直接从欧洲翻译进来的,也有学者认为工艺美术名称是由日本转译进来的.认为工艺美术名称由日本引进中国,理由较为充分.无论工艺美术名称是由日本引进,还是直接由欧美引入中国,它根源于莫里斯倡导的英国艺术与手工艺运动的英文词组"Arts&Crafts",或说是源自于莫里斯的艺术艺术与手工艺思想,是有据可考的.
工匠精神的"巧"(技术原则)、"饰"(艺术原则)、"法"(行为准则)、"和"(生态原则)对于我国现阶段的制造业、创新、国民素质和生态环境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工匠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核心部分,是工匠精神得以继承和弘扬的深厚土壤,工匠文化中的"劳动系统"与"生活系统"在当下又有着新的解读和作用.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是我国当前发展的必经之路.
中国的设计在日新月异的当下,基于器物把握"中国品牌"之于国家的重要性,传达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之于民族的重要意义.弘扬工匠精神,系统性的全面发展工匠精神,彰显了国家和民族创造力,打造"中国品牌"是传承专注执着的工匠精神发展的必然结果.
工匠精神具有精益求精、不断追求、严谨、耐心、敬业的内涵特征.重振工匠精神,可以助力中国设计的发展;可以保障中国经济的持续推进;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本文首先以中国传统手工艺、德国设计、日本设计为例,阐明工匠精神的现实价值.继而论述重振工匠精神对重塑新国家主义的重要意义.
设计行业走到今天,其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反思自我、循环往复的过程,无论是何种风格流派,或是采用什么样的生产技术,最终都应该回归到设计的原点,即人对于美和功能的追求。回归“工匠精神”,回归手工艺般对产品的完美追求中去,同时用正确的方法去“再创造”设计,创造全新的领域也就变得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