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粒细胞和特应性皮炎的关系

来源 :中华医学会第21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baosong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明确嗜酸粒细胞在特应性皮炎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查阅万方、中国知网、Pubmed 等数据库.结果 嗜酸粒细胞在骨髓中增值,在多种趋化因子引导下释放入血,在炎症组织中浸润,之后在多种细胞因子的作用下如(IL-4、IL-5、IL-33 等),嗜酸粒细胞活化,可以释放3 种物质,一是颗粒蛋白:包括主要碱性蛋白(MBP)、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嗜酸粒细胞源性神经毒素(EDN)、酸性粒细胞过氧化物酶(EPO)、Galectin-10,这些成分导致特应性皮炎的组织损伤和瘙痒[3].
其他文献
目的 研究、分析沙眼衣原体持续感染状态下宿主细胞高尔基体片段化的情况.方法 建立沙眼衣原体持续感染模型后,通过免疫荧光和透射电镜分 析沙眼衣原体持续感染状态下宿主细胞高尔基体的形态特点,利用免疫印迹法分析宿主高尔基体基质蛋白Golgin84 的表达情况,并通过荧光定量PCR 分析相应的golga5 基因的转录水平.
会议
目的 探讨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CT)急性感染和持续感染宿主细胞后宿主Rab 蛋白家族的表达量变化.方法 血清型D 株CT 感染McCoy 细胞后,青霉素(penicillin,p)处理或不处理CT 获得持续感染组(persistent infection,P)、急性感染组(acute infection,A),同时设立无衣原体感染、无P 处理的空白细胞对照组(C
会议
目的 湿疹是由遗传及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皮肤病.我们前期研究发现上海市湿疹就诊量与空气污染物PM10 水平呈正相关.PM2.5 粒径更小,对皮肤的危害更大.本研究为探索PM2.5对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HaCaT 细胞)的影响及可能机制.
会议
背景 白癜风是一种因表皮黑素细胞丢失和/或功能障碍所致的色素脱失性皮肤病.导致黑素细胞破坏的原因尚无定论,但越来越多证据支持自身免疫因素在白癜风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对细胞免疫功能研究的进展,多种证据显示白癜风患者的CD8+T 淋巴细胞异常活化,发动自身攻击导致了黑素细胞破坏,但CD8+T 细胞通过何种方式引起黑素细胞破坏尚不清楚.
会议
临床工作中经常会遇到诊治不清的红斑、鳞屑性皮肤病,有些误诊时间长达数年,患者不能得到正确的治疗,有时是系统性损害的皮肤表现,则对患者造成严重后果.作为皮肤科工作者对这类疾病要加强认识,在工作中随时提高警惕,积极地查找病因,进行必要的病理学及病原学检查,高度警惕系统性损害,才可能达到早期正确诊治的目的.
会议
Objectives To analyze the expression of PD-L1 and PD-L2 and infiltration of LCs in tumor tissue of CSCC patients and their clinical significance and role in tumor cells immune escape.
会议
目的 采用酶联免疫斑点试验(enzyme-linked immenosorbent assay,ELISpot)及流式细胞技术,分别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活化后的细胞因子释放情况及细胞表面活化标志及脱颗粒标志的表达情况,探讨IFN-γ,IL-2 及CD107a,CD69 检测对药疹的病因学诊断价值.
会议
目的 对微静脉畸形患者光动力疗法联合双波长激光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并探讨其有关影响因素.方法 对332 例微静脉畸形患者共计457 个红斑区给予光动力疗法联合双波长激光治疗,其中,病变部位头面部208 例,胸背部36 例,四肢54 例,多部位发病者34 例.
会议
目的 本实验选用射频点阵半边脸治疗痤疮后遗留的凹陷性浅表瘢痕,通过临床观察和实验室客观检查,评价射频点阵对面部痤疮凹陷性浅表瘢痕的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招募20 例20-40岁面部痤疮疤痕受试者,随机分为A、B 两组.
会议
病史 女性,61 岁,主因"全身发红、起疹4 天,疼痛、发热伴水疱形成1 天"门诊以"多形红斑"收入院.入院前4 天患者自觉口腔中出现大量水疱,疼痛较明显,随后面部、双眼、躯干及上肢均出现散在红斑伴瘙痒,当地医院予对症治疗.入院前2 天患者自行口服安乃近2 片退热治疗.入院前1天红斑播散至双下肢,躯干及双上肢原有红斑基础上出现大疱,疼痛明显.患者入院前17 天因自觉乏力、全身酸痛,自行口服安乃近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