躯体X线测量板在TKA术前术后评价中的应用

来源 :第九届全国关节外科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llipop79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介绍躯体X线测量板在全膝关节置术中的应用方法、价值和前景。 方法:本院2005年11月~2006年7月全膝关节置术前后(TKA)患者26例,使用躯体X线测量板拍摄术前术后测量影像,对比影像清晰度、可靠性、准确度、易操作性,测量下肢力线的各个参数:髋一膝一踝角、股骨机械轴、胫骨机械轴、下肢机械轴、固有偏距、膝关节生理外翻角Ⅱ、胫股冠状角Ⅰ和Ⅱ,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变化及手术前后的关系变化。 结果:使用躯体X线测量板成像能精确显示TKR术前术后下肢力线、膝关节内外翻畸形、关节间隙方向和骨结构变化,软组织的情况,为术前评估提供可靠的X线依据,成像清晰、可靠:解剖轴Ⅰ与解剖轴Ⅱ内外翻方向同向。膝关节生理外翻角Ⅱ为4.43°±3.48°。解剖轴内翻多于外翻,解剖轴Ⅰ冠状角度数大于解剖轴Ⅱ,两均数相差0.9483°。9膝TKR术后HKA平均改善8.419°(p=0.001)改善率4.98%,固有偏距减小2.5567cm(p=0.001),减小率78.43%。下肢机械轴长度加长不明显(p=0.301)。 结论:使用躯体X线测量板进行X线测量,图像清晰,测量精确、可靠、实用、经济、容易操作,能真实地反映术前膝关节内外翻畸形和术后畸形纠正结果,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前计划和术后评估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是进行X线测量的理想方法和工具,TKA术后下肢机械轴长度加长不明显。
其他文献
骨肉瘤是一种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的恶性骨肿瘤,20世纪70年代以前,单纯截肢术几乎是肢体恶性肿瘤的唯一治疗手段。随着化疗在临床的广泛应用,以及医学影像学技术的高度发展,骨肉瘤患者的生存率明显提高,也为骨肉瘤患者的保肢手术提供了可靠的保证,使得保肢术逐渐成为骨肉瘤外科治疗的主流。本文对本院接受瘤段切除、肿瘤假体置换治疗的膝关节周围骨肉瘤患者进行了回顾和总结。
现代肿瘤学认为骨肉瘤是全身性疾病迄今依然是死亡率居高不下的恶性肿瘤。约有80%以上的患者在确诊后五年内死亡。本文介绍了40例骨肉瘤病例的确诊情况,分析了治疗方法,阐述了手术及化疗一般情况,探讨了5年的生存率,浅谈了局部发生及远处转移的情况。
骨巨细胞瘤是一种好发于长骨骺端的良性骨肿瘤,但具有局灶侵袭性,少数甚至会出现肺转移或恶变.多见于20~40岁中青年,是发病率较高的、临床较常见的一种骨肿瘤.骨巨细胞瘤的手术治疗包括囊内刮除和瘤段大块切除.虽然瘤段大块切除能较彻底地切除肿瘤病灶且复发率低,但往往需要特制的关节假体或自体/异体骨重建受累关节,给患肢术后功能带来较大损失.因而,囊内手术仍是目前最常用的治疗手段.本文随访了我院自1997年
骨缺损的治疗是骨科医生经常所面临的课题。近年来,骨组织工程学的发展为临床上各种骨缺损的治疗带来了希望。面对种类繁多的骨移植替代品,应用何种材料填充骨的良性病变切除后的骨缺损是目前骨科医生所面临的选择之一。本文介绍了应用真空搅拌可注射硫酸钙MIIGX3(minimally invasive injectable graft X3,美国WRIGHT公司)填补骨的良性病变切除后遗留的骨缺损22例的治疗过
Bid(BH3 Interacting Death Agonist)是一个只含BH3结构域的促凋亡的Bcl-2家族成员。通常情况下,Bid分子定位于细胞浆中,并不表现其促凋亡的活性。本文中所构建的重组促调亡分子是以HER2为靶点,旨在研究该重组蛋白对骨肉瘤E10细胞的促凋亡作用,探索其在骨肉瘤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血管扩张性骨肉瘤(Telangiectatic osteosarcoma TOS)属于高度恶性原发骨肿瘤,临床上易和动脉瘤样骨囊肿(Aneurismal bone cyst ABC)混淆,导致诊治失误。本文介绍了一例血管扩张性骨肉瘤病例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分析了其病理,探讨了诊断方法,提出了治疗方案,浅谈了治疗体会。
骨盆带是原发性恶性骨肿瘤和转移癌的好发部位,髋臼周围区发病率最高,其次为髂骨和耻骨。单纯性放射治疗,很少有完全控制的机会;单纯化疗更为无效,手术切除是唯一提供治愈的希望。本文介绍了152例有较好随访资料可资应用的骨盆恶性肿瘤患者的高温治疗结果,阐述了手术步骤,浅谈了局部热灭活方法的优点。
骨肿瘤对病人的身心健康危害很大,尤其是恶性骨肿瘤,病情发展快,组织破坏力强,死亡率高,严重危害病人健康与生命。随着恶性肿瘤综合治疗的发展,脊柱转移性肿瘤患者生存期延长,但发生脊髓压迫的患者也逐渐增多,外科手术已成为脊柱转移性肿瘤患者治疗和提高生存质量的主要手段之一。本文介绍了本科对脊柱转移性肿瘤进行肿瘤切除加内固定手术治疗的过程,浅谈了护理体会。
目的:骨水泥与非骨水泥型股骨假体在老年患者术后5-8年的疗效对比。方法:临床随访自1999年1月~2001年12月在我院行人工髋关节置换的老年患者(Age>65y)51例,术后5~8年,平均6年4个月,其中骨水泥型股骨假体20例,平均6年5个月,非骨水泥组股骨假体31例,平均6年4个月,根据Harris髋关节评分法进行评分。结果:骨水泥组平均91.30分,高于80分18例,优良率90%,非骨水泥组
目的:对42例(52髋)采用Link人工髋关节解剖型非骨水泥股骨柄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进行术后中期的临床和影像学评估,回顾性研究其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自1998年6月至2002年12月采用Ribbed解剖型非骨水泥股骨柄假体对42例(52髋)进行了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进行至少52个月的随访,临床评估采用I~arris评分,影像学评估观察股骨假体的位置及周围骨质的变化,对假体稳定性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