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金属裂解法制备PZT薄膜之结晶特性强化

来源 :中国颗粒学会2002年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tong125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将奈米尺度的PZT微粉(~40nm)加入Pb-Zr-Ti的羧酸盐中可促使PZT薄膜由非晶质态转变成钙钛矿结构的反应动力性大大提高,同时使PZT膜的稳定性有所改善.加入PTZ奈米微粉的PZT薄膜,其形成钙钛矿结构所需制程后退火温度亦从之前的600℃降至500℃.此外PZT膜对于制程后退火温度之抵抗能力亦在加入奈米微粉之后由700℃提升至750℃.在铁电特性方面,可由原先之(P<,r>)<,700>=20.5μC/cm<2>和(E<,c>)<,700>=36.7kV/cm(700℃,1h)提高到(P<,r>)<,750>=23μC/cm<2>和(E<,c>)<,750>=38.5kV/cm(750℃,1h).造成以上特性改变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奈米微粉的存在,促使异质成核发生在微粉的四周,均匀地扩展至整个膜层,使得结晶化的过程在瞬间便已完成,并且所形成的钙钛结构不易产生铅挥发效应所致.
其他文献
于2001年12月至2002年1月在北京南郊大兴县用激光雷达观测了气溶胶的空间分布,获得了北京地区边界层气溶胶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特点.本文给出了观测得到的边界层气溶胶分布的一些典型个例,并结合气象探空资料和微波雷达测风资料分析了它们的变化特点.以气溶胶为示踪物,初步分析了不同天气条件下北京地区大气边界层的高度、结构及其日变化特征.
用分级采样器在贵州土法炼锌地区、用时间序列采样器在北京西郊采集大气颗粒物样品,对这些样品用PIXE分析方法进行了化学成份分析,对PIXE分析获得的数据作绝对主因子分析,得到了颗粒物的来源及其贡献率的结果.
三元复合驱驱油技术在石油强化开采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驱油效率是石油开采中的主要指标.本文研究了三元复合驱体系中对驱油效率有主要影响的碱、表面活性剂和聚合物等组份的规律.通过它们对原油乳状液稳定性影响的机理分析,为复合驱驱油技术的提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利用HEIFE沙漠站和张掖(绿洲)站的大气光学浑厚度、地面辐射观测及同期卫星资料,由CCM3中的辐射模式CRM模拟估算了我国西北大气沙尘气溶胶的光学参数—单次散射反照率和光学厚度比,进而通过数值试验研究大气沙尘对地面、地-气系统的辐射能收支以及对大气辐射加热/冷却率的影响.
2001年春季3月24日至5月3日,在合肥地区(31.90°N,117.16°E)使用8级旋转式DRUM碰撞采样仪和米散射激光雷达进行了大气气溶胶物理、化学和光学特性的测量,分析讨论了气溶胶的元素质量浓度、元素谱分布和气溶胶消光系数垂直廓线的主要特征.
利用同步辐射光源对奈米二氧化钛材料进行X光吸收光谱研究,包括X光近缘结构(可以用来检测材料中特定原子之电子组态)及延伸X光吸收精细结构(可用来测定原子之区域结构)两大部分.本文介绍了X光吸收光谱的基本原理,并研究奈米二氧化钛材料之结构性质,经由X光吸收光谱在原子短程结构及电子组态上之优点.与传统XRD长程有序分析及TEM等结果相互配合,可使我们更加了解奈米二氧化钛材料之结构特性.
将单参量的离散-分区模型扩展为以颗粒体积和表面积作为状态参量的双参量离散-分区模型,通过引入分形维数D,根据新的碰撞频率函数修正了离散-分区模型的碰撞积分参数.计算了分区内平均颗粒的表面积,导出了气溶胶体系关于颗粒表面积的浓度分布,并与现有的Monte-Carlo方法的模拟结果作了比较,说明以颗粒体积与表面积作为状态参量的双参量离散-分区模型是合理的.
用Jenike剪切仪实验测量了15种简单库仑粉体的应力与应变率关系.结果表明,在低剪应变率时粉体遵循牛顿摩擦定律,在高剪应变率时粉体遵循库仑摩擦定律.基于牛顿与库仑摩擦定律提出了τ=τ+(μγ)塑粘性本构关系,结合莫尔-库仑定律发展了粉体流动的塑粘性流体模型,并与粉体在锥体和管道内速度分布的测量结果进行了比较.
用共沉淀法制备了两个系列的纳米ZrO粉体,用活性剂DuramaxD-3021对其进行了表面处理.采用SAXS分析了样品的晶粒度,对比分析了样品的红外与拉曼光谱.分析结果表明,改性前后纳米ZrO粉体的表面特性有很大的区别.
利用气液固三相反应器制备了纳米针状铁黄粒子.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的碱对铁黄粒子的轴比有影响;通气量增加,搅拌速率加大,使得表观反应速率增大,粒子的平均粒径变小.用NaOH制备出针状钠米粒子,长轴为150nm,轴比约8:1,进一步还原得到的金属磁记录粉的比饱和磁化强度为151emu/g,矫顽力为790O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