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方式的选择

来源 :中华医学会第十八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十一届COA国际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rc_1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脊髓型颈椎病采用不同手术方式后的临床中长期疗效,为选择正确合适的手术方式提供循证医学依据。方法:回顾分析了作者2002年4月-2014年2月采用多种手术方式治疗310例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资料。依据颈髓受压病变的部位、范围、程度、神经受损情况及颈椎退变状态,分别选择ACDF、ACCF、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后路单开门或双开门及颈椎前后路联合手术等术式予以治疗。
其他文献
目的 评估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的中期临床疗效及影像学结果.方法 1997年1月至2011年1月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骨折患者28(28髋)例.男17例,女11例,年龄26~80岁,平均(45.6±15.2)岁.新鲜骨折5例(髋臼骨折合并股骨颈骨折3例、髋臼骨折合并股骨头损伤2例)、髋臼骨折治疗失败23例(内固定术后失败8例、头坏死4例、保守治疗后骨折畸形愈合或头脱位7例).
目的:B型(从椎基静脉孔)骨水泥漏是椎体成形术最常见的骨水泥漏形式,但是它的发生机制一直存在着争议。骨小梁微结构差异及压缩骨折后的骨小梁损伤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仍不明确。此项研究试图从骨小梁微结构差异的角度比较准确的评估压缩骨折后不同区域骨小梁的损伤情况并从骨小梁损伤的角度去探究为何在椎体成形术后骨水泥易于从椎基静脉孔漏出。
[目的 ]观察后路小切口分期延长联合终末矫形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小儿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7年3月~2015年5月共16例小儿脊柱侧凸在我院接受后路小切口分期延长多次手术并全部完成终末矫形融合手术.其中先天性10例,早发型5例,神经纤维瘤病1例.患儿首次手术采用后路小切口皮下置棒矫形,术后支具保护,定期随访.侧凸加重超过15°或内固定松动断裂行调整延长术,Risser征Ⅱ度以上可行
目的:规范的管理和正确使用ICU仪器设备,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率与完好率,保证仪器正常运作,充分发挥抢救仪器设备在ICU的监护、抢救、治疗作用。使其在使用过程风险降低,让仪器设备更有效地为临床服务[1]。
目的:评估综合物理治法对寰枢椎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近5年来依据病史、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及影像学资料确诊寰枢椎退行性或创伤性骨关节炎患者共20例,治疗时随机将此寰枢椎骨性关节炎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10例,单纯口服西乐葆胶囊;治疗组10例,除服用西乐葆胶囊以外,加用综合物理治疗,综合物理治疗包括颈部牵引、颈部操控仪器的运动疗法、红外线及中波治疗。用使用数字疼痛量表(NPS)、身体检查和放射
会议
目的:对照分析骨髓炎的X线平片、MRI表现,同术中病灶情况对比,着重探讨骨髓炎各种征象的MRI表现及MRI在骨髓炎的术前计划应用价值。方法:对2013年至2016年38例经手术治疗后随访证实的骨髓炎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feasibility and clinical efficacy analysis on the application of using modified Stoppa incision combined with percutaneous sacroiliac fixationts in the treatment of unstable
目的:评估使用复合保温措施对老年膝关节置换患者围手术期低体温干预的效果,以提高人工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管理水平及患者满意度.方法:(1)临床资料:回顾上海长征医院关节外科自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所收治的199例高龄(大于65岁)患者,随机分为复合保温措施干预组和常规对照组(干预组99人 vs 对照组100人),平均年龄为71.2+—6.4岁(65-81岁),纳入标准为术前诊断为膝骨性关节炎、
目的 报道肘管综合症的诊断及治疗体会。方法 回顾总结本院2010年3月至2012年9月,笔者手术治疗的肘管综合症患者76例81侧。 结果 本组男60例,女16例,年龄18-74岁,平均50岁,病程2月-5年,平均9月。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method of constructing experimental animal model of keen osteoarthrit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