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负荷机油规格的新发展

来源 :2017中国润滑技术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ng363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介绍了国际润滑标准化和认可委员会(ILSAC)汽油机油规格的最新发展,对将推出的ILSAC GF-6(以下简称GF-6)规格进行说明,对比ILSAC GF-5(以下简称GF-5)及以前规格,GF-6规格带来的全新更新.同时,通用公司(GM)推出了自己机油规格——Dexos规格.即将到来的ILSAC GF-6规格对于油品的燃油经济性、抗氧化、抗磨损以及油泥分散性能都提出比ILSAC GF-5规格更高的要求,同时新的发动机技术的推广,也带来如低速早燃和正时链条等问题。面临如此多的问题,如何开发出符合ILSAC GF-6规格的产品,这将是油品研发人员的最大挑战。
其他文献
文章介绍了近期润滑油添加剂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ZDDP)的结构和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ZDDP所发生的化学反应和在不同表面形成润滑膜的机理研究,尤其是摩擦膜的形成原因和构成以及其发展变化.结合机理的研究对目前ZDDP生产、储存、运输以及使用中的一些容易出现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了高温、高剪切力、水分等因素对ZDDP产品产生的影响,提出了在原材料、设备以及工艺控制方面的要求,对于ZDDP的实际生产
会议
For many decades,there has been a need to design more effective antioxidants for ever-increasing de-mands in lubricant applications.Since the 1930s,antioxidants have been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lub
用高压差示扫描量热法(PDSC)对抗氧剂和金属清净剂复配使用在基础油中的氧化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抗氧剂与金属清净剂复配使用后,氧化诱导期时间(OIT)增长,胺类抗氧剂与烷基水杨酸钙金属清净剂复配使用,氧化诱导期时间提高幅度大;且酚类和胺类抗氧剂同时使用时,氧化诱导期时间提高幅度更高,说明油品的抗氧化安定性能表现更佳,同时表明油品配方中胺类、酚类两种抗氧剂与烷基水杨酸钙金属清净剂同时使用可以大
纳米添加剂是指将纳米材料用做润滑油添加剂,其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河南大学张治军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薛群基院士在国际上率先开展了纳米材料摩擦学的研究工作,开创了纳米材料摩擦学的研究方向.随后,国内外多个课题组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工作,丰富和完善了纳米材料摩擦学的研究内容.经过20多年的发展,现在纳米添加剂的研究范围越来越广,机理研究也越来越深入.现在几乎所有能做成纳米材料的物质,从
介绍了不同种类的润滑油极压抗磨添加剂的发展现状和研究动态,对其抗磨机理以及现有产品进行了阐述,并对不同种类的润滑油极压抗磨添加剂的发展方向进行了简要说明.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和环保法规的越来越苛刻,传统的极压抗磨添加剂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因此,未来的新型极压抗磨添加剂发展趋势如下:(1)在不降低极压抗磨性能前提下,提高其热氧化安定性,降低磷消耗以延长其使用寿命是磷型极压抗磨剂的发展方向。(2
离子液化合物,作为润滑油基础油或润滑油添加剂,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三羟甲基丙烷油酸酯(TMPTO)是一润滑性优良、可生物降解的润滑油基础油.由于存在摩擦表面上的竞争性吸附,使得传统的极压抗磨剂很难在高极性的TMPTO基础油中发挥理想的作用.四球实验表明,离子液型磷酸酯胺盐添加剂,在TMPTO基础油、TMPTO/传统油混合基础油中,均表现优秀的极压、抗磨和减摩性能.MTM(Mini Traction
文章就目前应用在钻井液中润滑剂发展的新趋势,把具有表活、极压和抗温性能为一体的新材料——硼化氨基酯(专利号:20140733851.7),应用到钻井液中去;起到润滑、极压、抗温、表活的作用,全面提升钻井润滑剂的综合性能,是新一代钻井润滑剂不可或缺的极压剂;加剂量小、性能卓越、降低成本;保护钻头,防止钻头高温、高负荷拉伤、磨蚀、烧结等.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羧酸盐(AEC)是一种同时具有聚氧乙烯醚基团和梭基两种亲水基团的绿色表面活性剂。以十二醇聚氧乙烯醚(AEO7)和氯乙酸钠为原料,通过羧甲基化法合成十二醇聚氧乙烯醚羧酸盐(AEC),利用响应面分析法对物料摩尔比(氯乙酸钠/AEO7)、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等合成条件进行了优化,并建立了相应的模型.结果表明,影响合成产率的单因素显著性顺序为反应时间>物料摩尔比>反应温度,通过数值优化,得到
Due to recent legislation on CO2 emissions,Heavy Duty OEMs and their suppliers have had an in-creased interest in improving vehicle fuel economy.Many aspects are being investigated including vehicle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