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某市供水管网出水细菌变化和耐氯细菌种群分析

来源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全国给水深度处理研究会2010年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shi1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了南方某市管网出水细菌的变化,分析水温变化对于管网出水细菌变化的影响,初步判断了管网出水细菌的来源。同时,调研了N水厂供水管网中,耐氯细菌的分布情况,分析了水温变化对于耐氯细菌生长的影响,并对分离得到的耐氯细菌作了菌种鉴定,判定了耐氟细菌的真实抗性。结果表明,管网初期出水HPC检测值达到103CFU/mL量级,存在超标风险(美国标准,HPC<500CFU/mL),低温有助于抑制滞留水细菌再生长,管网初期出水细菌主要来源于生物膜脱落;耐氯菌在本地区管网中普遍存在,低温有助于抑制耐氯菌的生长,分离得到三株耐氯菌种,分别是类龟分枝杆菌,血红鞘氨醇单胞菌和甲基杆菌,这三神耐氯细菌能够在1mg/L氯胺中长期存在,不利于控制供水管网细菌再生长。
其他文献
将包埋固定化细菌颗粒载体(以下简称:包埋菌)曝气池作为生物预处理单元与水厂常规处理工艺相结合处理氨氮及有机物浓度超标的河流原水,在广州市某自来水厂开展了为期12个月(一个水文年)的生产性试验,考察了原水中氨氮、亚硝酸氮和有机物分别在生物预处理单元和后续常规处理系统中的去除情况。结果发现,在预处理单元中氨氮和亚硝酸氯浓度可以达标,而有机物不能达标;但是在此情况下,常规工艺的沉淀、砂滤却对这些指标发挥
本文采用北京天雨润泽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澳大利亚ORICA公司生产的MIEXMAGNAPAKTM中试模型装置对南方某水厂水源水进行处理研究,考察了MIEX预处理与常规处理工艺以及活性炭过滤工艺结合对水源水CODMn、THMS、浊度、藻细胞数及Br-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①MIEX预处理与常规处理工艺结合,可大幅提高耗氧量去除率32%,对藻细胞的去除率提高9%,并且节约混凝剂投量约40%;②MIEX预
以哈尔滨江段松花江北部浅层地下水为例,受污染江河水补给地下水,农业、排水和垃圾渗透液污染,使地下水受到NH4+-N污染。在滤料表面亚硝化菌和硝化菌的参与下,氧化NH4+-N耗氧量很大,对地下水除Fe2+、Mn2+和NH4+-N带来严重影响。确定氧化Fe2+.Mn2+和NH4+-N需氧量,选择恰当的曝气装置和处理工艺,在滤层内氧化去除Fe2+、Mn2+,并将NH4+-N氮化为NO3-。
针对沿海城市饮用水受成潮影响的实际情况,探讨突发重金属污染的应急处理技术的可行性及高盐度对该技术的影响,通过试验得出以下结论:调节pH+强化混凝可以有效控制突发的铅、镉、镍污染:亚铁还原(六价铬为三价铬)+常规工艺可以有效控制突发的铬污染;NaCIO氧化(三价砷为五价砷)+铁盐沉淀可以有效控制突发的砷污染;高盐度对突发重金属污染应急处理技术影响很小。
采用磁性离子交换树脂(MIEX)中试处理黄浦江水源水。结果表明,通水倍数(BV,bed volume)为300BV和800BV时,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36%和32%,UV254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3%和61%。色度去除率达到64%:浑浊度有少许上升。经MIEX树脂和混凝联用处理后CODMn平均值为2.6mg/L,达到饮用水卫生标准。MIEX技术处理的运行成本估算为0.16元/吨。
采用水平潜流人工湿地与往复流潜流人工湿地对微污染水源进行预处理试验。以提高饮用水源水质,减轻给水厂负荷。试验是在济南引黄水库玉清湖水库进行的,经过近一年的试验,结果表明:在水力负荷0.2 m3/m2·d运行条件下,水平潜流人工湿地与往复式人工湿地都有较好的处理效果。水平潜流人工湿地COD、TN.NH4+-N、TP的平均去除率均分别达到50.14%,53.81%,48.68%和50.83%;往复流潜
研究了南方某市给水管网的生物稳定性现状,测试了管网出水的细菌总数(HPC-R2A),对比分析了各给水管网的细菌再生长现状,并分析了细菌总数(HPC-R2A)与可生物同化有机炭(AOC)、余氯、溶解氧等指标的相关关系,为维持管网生物稳定性提出建议。研究表明,管网细菌总数与AOC、余氯和溶解氧均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降低出厂水AOC值和HPC-R2A值,有助于控制给水管网的细菌再生长。控制出厂水AOC<
简要介绍了嘉兴地区水厂多年来引入生物预处理、中置式高密度沉淀池、上升流生物BAC吸附池结合后续微絮凝强化砂滤等新净水工艺(组合)的应用情况,特别是对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反思和改进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针对高氮氮,高有机物污染原水新的净水工艺集成。
针对北方某市在水源切换过程中曾发生严重黄水问题地区的实际给水管网水质稳定性开展试验研究。选取该地区的两个小区用户各一家,对其管网出水水质变化进行连续4个月的跟踪监测。监测结果表明,在本次水源切换过程中,管网水水质指标发生明显变化,其中硫酸根有较大幅度变化,平均从25mg/L增加到75mg/L,电导率从320μS/cm增加到450μS/cm,碱度从170mg/L下降至140mg/L,氯离子、硬度和钙
水源尤其地下水源有时含超标的硝酸盐氮,需要处理。有多种的物理化学法和生物法可供脱硝态氮和氨氮,比较适于饮用水处理的是生物法,包括生物硝化和生物反硝化,其中生物反硝化是生物脱硝酸盐氮的必要步骤,自养反硝化不外加碳源,更适于提高出水水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