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亚南苏门答腊盆地Betara隆起地层岩性复式油气藏的形成

来源 :第六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Eclipse9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Betara隆起位于印度尼西亚南苏门答腊弧后裂谷盆地Jambi坳陷北部边缘的次级构造单元,面积约1000km2.Betara隆起的基底是由侏罗—白垩系花岗斑岩、千枚岩和变质石英砂岩组成.已经发现了6个油气田,其主要目的层为渐新世Talang Akar组.构造圈闭已经钻探,这意味着发现新的油气田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基于地质综合研究、地震和测井解释,根据古地貌预测冲积扇群和风化壳,通过分析基底裂缝成因,将现代花岗岩风化地貌、沟扇对应关系和该区渐近世冲积扇沉积体系进行类比,建立了Betara古潜山地质模型.Betara隆起在始新世—渐新世裂谷阶段经历了一个长期的隆升、风化淋滤和剥蚀过程,形成了峰谷、斜坡等侵蚀地貌,在古潜山顶部形成残积层,内幕形成花岗岩裂缝淋滤带,在古潜山周围的斜坡形成冲积扇群,在古洼地形成辫状河三角洲.在冲积扇、花岗岩风化壳及其裂缝淋滤带中发育了孔隙型、孔隙裂缝型和裂缝型三类储层,这有利于在Betara隆起形成花岗岩风化壳、裂缝和冲积扇三种类型地层—岩性复式油气藏.并在Betara隆起预测和识别一批裂缝、岩性和地层型勘探目标,成为Betara油气勘探成熟区发现新油田的勘探领域.在南苏门答腊盆地建立的与花岗岩古潜山有关的地层—岩性复合油气藏地质模式对中国和东南亚其他类似裂谷盆地石油勘探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其他文献
四川盆地下组合以碳酸盐岩层系为主,在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均发育大套碳酸盐岩地层,在古隆起发育过程中的抬升与剥蚀为不整合岩溶型储层的发育提供了构造背景.这些碳酸盐岩地层经过暴露溶蚀改造,发育不整合岩溶型储层,为后期的油气聚集提供优良的富集场所.本文通过分析四川盆地早古生代发育的川中古隆起与川北古隆起的构造演化过程异同性,刻画了受郁南运动、都匀运动以及广西运动控制的川中古隆起、川北古隆起形成演化及多
YB地区长兴组生物礁气藏具有礁体规模小、储层厚度薄、非均质性强的特点,这与其沉积背景有关.长兴组沉积时期YB地区处于开江—梁平陆棚西侧的陡缓坡台地边缘,海水到达台地边缘距离长,水动力相对较弱,导致生物礁生长速度慢,礁体沉积以垂向加积、侧向迁移为主,形成了单礁体规模小、纵向多期叠置,横向变化快、空间连续性差的展布格局.单礁体垂向上可细分为礁基、礁核、礁盖三种微相,平面上可细分为礁前、礁顶、礁后三种微
通过油源对比分析指明勘探方向,细分层系扩大勘探领域,提频处理提高单砂体的识别精度,井震结合描述砂体展布,精细层位追踪与地震属性分析识别岩性圈闭,利用"亮点"与"旁瓣效应"等油藏识别技术优选勘探目标,最后对有利区带进行综合部署评价,多口井获得高产工业油流,增储规模达千万吨,取得了较好的勘探效果.
玛湖斜坡百口泉组岩性油藏近年获得重要突破,其原油混源现象普遍,地球化学特征差异明显.综合利用生物标志化合物、同位素及微量元素数据对本区原油进行了类型划分及油源对比,共分为3大类5亚类,其中A1类原油来自风城组碳酸盐岩烃源岩,主要分布于风南地区;A2类来自风城组泥质岩类,主要分布于玛东地区,B类主要来自乌尔禾组泥岩,分布于玛西及玛中地区;C1类为风城组碳酸盐岩与下乌尔禾组泥岩混源而成,C2类为风城组
综合运用地球化学、沉积岩石学和石油地质学的方法,对东营凹陷Ek-Es4下烃源岩进行了系统评价.Ek-Es4下沉积时期,东营凹陷卤水演化整体处于石膏矿物和石盐沉淀阶段,盐度整体大于50‰,凹陷北部盐湖相沉积较为发育.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表明,孔店组二段总体评价为中等到差烃源岩,Es4下总体评价为中等—优质烃源岩.根据对Es4下烃源岩分布的差异性、有机质来源和有机质保存条件的对比分析,认为高盐度
断陷盆地低凸起带远离油源,来自洼陷中心的油气经沿途分流,多级输导运移至低凸起带,往往具有复式输导、多层系含油的特点,油气分布主控因素复杂多样.本文以济阳坳陷林樊家低凸起带为例,从油气分布规律入手,分析油气运移路径和输导要素特征,探讨不同层系油气差异聚集的主控因素.研究表明,林樊家低凸起带输导体系主要由砂体、断层、不整合要素组成,不同层系输导体系格架的组成存在较大差异.馆陶组油气主要由边界断层运移而
全球约950个大型油气田分布在全球27个区域代表着全球油气富集区域,其中前陆盆地发现的大型油气田个数占总数的30%,但储量占总量的65%,而且大多数油气田分布在构造反转期地层中.全球大多数前陆盆地的形成一般划分成三个阶段并形成三个构造层,早期断陷期,中期热沉降,晚期造山运动引发构造反转.前陆叠合盆地断陷期多发育湖相沉积,发育优质烃源岩,为油气富集成藏提供了基本石油地质条件.断陷—坳陷过渡期沉积体系
南海东部海域历经30多年的勘探,发现了一系列大中型油田,同时也留下一批难以动用的含油构造.这些构造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储量规模较小或不落实,开发不具商业性;二是储层物性或原油品质较差,产能不具经济性.借助思路创新和技术进步,形成了一套含油构造再评价思路:以复式油气藏勘探理念为指导,在油气成藏综合研究的基础上,优选有利含油构造.针对重点构造,复查老井资料,结合实际修正测井解释参数,识别出各层系新油层
以Mara(n)on次安第斯前陆盆地区域石油地质条件分析为基础,统计分析了57个油田333个油气产层资料,开展了含油气系统及其资源潜力、油气藏类型与产层分类、富集高产特征等研究.Mara(n)on盆地主要发育Pucará含油气系统、Chonta含油气系统,可能发育泥盆系Cabanillas含油气系统;其中,Chonta含油气系统勘探程度较高,Pucará含油气系统其次且资源潜力较大,Cabanil
哥伦比亚Putumayo盆地为弧后前陆盆地,南宽北窄呈三角形.盆内油气藏平面呈带状分布,纵向油气差异聚集.油气主要分布于前陆冲断褶皱带的砂岩构造圈闭中,其次为前渊带和斜坡带的构造圈闭和构造—地层、岩性复合圈闭中.盆地内发育Caballos、Villeta(T、U、N砂岩)、Tertiary(Neme、Pepino砂岩)三大套砂岩储层.三套储层已发现的2P油气可采储量下多上少,呈金字塔形,Cab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