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a-Gln对断奶仔猪小肠黏膜固有层IgA浆细胞数量、SigA及粘膜细胞因子含量的影响

来源 :2014年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猪学分会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X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旨在探讨Ala-Gln对断奶仔猪小肠黏膜固有层IgA浆细胞数量、SIgA及粘膜中细胞因子含量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选用21±2日龄断奶、初始体重相近(6.7±0.9kg)的长白×大白去势仔猪100头,按完全随机区组法分为4组,每组5个重复.各组仔猪饲粮为在玉米-豆粕型日粮基础上分别添加0%、0.15%、0.30%和0.45%Ala-Gln.试验期为21d.于试验第7、14、21天从每个重复中随机选取1头仔猪屠宰,采集小肠各肠段、小肠黏膜.结果显示,(1)饲粮中添加0.15%-0.45%Ala-Gln均显著提高仔猪断奶后第7、14、21天十二指肠以及空肠黏膜固有层IgA浆细胞数量表达(P<0.05),尤以0.30%添加量效果最佳.在回肠段,0.30%Ala-Gln显著提高断奶后第7、14天仔猪IgA细胞数(P<0.05).(2)断奶仔猪空肠粘膜SIgA含量随着Ala-Gln添加量呈二次曲线增长规律,其中以0.30%Ala-Gln组达到最大值.(3)饲粮中Ala-Gln添加0.15%和0.30%可显著性提高仔猪早期断奶后第7天黏膜细胞因子IL-2、IL-5的水平(P<0.05);随着日粮中Ala-Gln添加量的增加,各组IL-6、IL-10的含量呈线性增长趋势,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说明,饲粮中添加适量Ala-Gln可提高肠黏膜固有层IgA浆细胞数量,黏膜SIgA分泌量及细胞因子含量,增强黏膜免疫应答,提高断奶仔猪肠道黏膜细胞免疫.
其他文献
试验采用常规沟灌与滴灌灌溉方式,施肥方式采用沟施与滴施等10个处理,研究不同施肥灌溉方式对马铃薯产量及水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常规沟灌土壤上层盐分的浓度高于滴灌,而随着土层的加深,滴灌土壤的盐分浓度逐渐高于沟灌;与常规施肥(1800kg/hm2)相比,通过膜下滴灌,随水精准施肥,水分、肥料在土壤中分布均匀,肥水利用率最高,植株生长可控,有利于植株的发育、块茎的形成和提高产量,在施肥量减半(90
详细阐述了海原县关庄乡窑儿村农业优势产业发展现状,深入剖析当地产业发展和产业扶贫中存在的问题,比如种植结构不合理,土地产出率低,良种良法覆盖率较低,产量水平不高,种植户对产业扶贫认识不足,发展投入不够等,建议以科技帮扶为重点.科学调整产业结构,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培训.加速新品种新技术应用,多方争取资金.壮大示范载体,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素质。
重庆永川区全年适合马铃薯种植,但目前彩色马铃薯品种较少,为丰富该地区种植品种,2016年对引进的彩色马铃薯新品种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红美"折合产量1615kg/667m2,较对照增产23.66%,增产明显;"紫玫瑰"折合产量1384kg/667m2,较对照增产5.92%.这2个品种可作为高档特色蔬菜和保健加工产品在永川及周边地区进行研究开发,分析了其主要物候期,植株主要数量性状,植株块茎性状
"希森3号"是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乐陵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以"Favorita-F3"为母本,"K9304"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系统选育而成.2012年5月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晋审薯2012003.对其适宜区域,栽培技术要点,抗病性鉴定,产量表现,选育过程等进行了讲解,该品种为早熟鲜食型品种,生育期80d左右,株型直立,薯块椭圆形,薯皮淡黄色,薯肉黄色,芽眼浅
为研究马铃薯不同级别种薯在繁育过程中病毒积累情况和产量变化水平,为马铃薯健康种薯繁育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选取"合作88""丽薯6号"和"云薯401"的原原种、原种和一级种,在云南省大春马铃薯生产区域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在海拔2400m以上繁育马铃薯种薯,"合作88"不易受到马铃薯病毒的再次感染,为抗病毒品种,"丽薯6号"和"云薯401"相对比较容易受到马铃薯S病毒的再次感染."合作88"病毒感染率最
试验研究了雾培条件下不同马铃薯品种光合参数变化情况,以明确马铃薯在气雾栽培条件下的适应性.结果表明,在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方面,"东农310"与"延薯4号""布尔班克""藏薯1号"相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胞间CO2浓度方面,"延薯4号"达到了290.00μmolCO2/mol,与"藏薯1号"257.67μmolCO2/mol相比差异达显著水平.净光合速率日变化方面,上午7:00和9:00各品种差异不
"马铃薯/玉米/萝卜"种植模式集压青抗旱、少耕聚垄、间套轮作技术为一体,具有一季种植菜饲肥多次收获利用、增加土壤保水能力、减少病虫害,尤其是减少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等特点.经过多年的试验推广,已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技术体系,总结了"马铃薯/玉米/萝卜"种植模式在黔西北山区的栽培技术特点,分析其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云南冬早马铃薯种植面积常年在20万hm2左右,因晚疫病的发生常年有损失,为明确损失情况,2015年冬季在德宏洲盈江县开展晚疫病发生对冬马铃薯的损失评价试验.结果表明,在适宜晚疫病发生的冬马铃薯产区,晚疫病造成的产量损失超过50%,产值损失超过70%.建议在适于晚疫病发生的区域控制冬马铃薯的种植面积或加强病害的防控,如云南盈江县;在不适于晚疫病发生的区域可以适当增加马铃薯种植面积,如云南开远市;做到
以甘肃河西走廊加工型马铃薯晚疫病为研究对象,采用密度处理、种薯处理、栽培方式、灌水次数和NPK配合等5种农业组合措施与化学防治配套措施的田间小区试验,旨在研究自然条件下,西北干旱区加工型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农业组合措施应选择最佳的密度为6000株/667m2,种薯处理选择整薯消毒、切块消毒2种方式,防效增产率分别高于对照38.7%、26.1%,防效分别达93.0%、57.4%.栽培方
为了明确乙草胺乳油对马铃薯田间杂草的抑制作用,解决除草剂在马铃薯田间的施药技术问题,采用室内生物活性测定方法,选择在马铃薯田间分布广泛,影响马铃薯生长和品质的狗尾草作为活性模型,进行生长抑制和发芽抑制研究.结果表明,乙草胺300倍液对狗尾草根、茎、发芽的相对抑制率分别可达90.00%、76.54%、72.22%,600倍液对狗尾草根、茎、发芽的相对抑制率分别可达81.20%、65.3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