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均一性检验的四川省日照变化规律研究

来源 :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xuan4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标准正态检验法(SNHT),对四川省117个站点1961~2006年逐年日照时数观测资料进行均一性检验,得到54个均一站点,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统计方法初步分析了近46a四川省日照时数变化规律,得到以下几点初步认识:四川省年日照时数大部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且盆地日照减少幅度大于高原,而减少幅度较大的站点又主要分布在沿江河谷地带;60、70年代日照时数偏多,80年代以来,日照时数持续偏少;有明显的突变现象,突变点在1980年附近;日照周期变化显著,"暗、亮"交替现象明显,年代际及年际尺度的主要周期分别为24年、6年以及3年.
其他文献
利用1999-2006年T106模式的预报产品,采用客观物理量场检验方法,对T106模式预报产品的预报能力进行了分析检验.结果表明:500hPa24小时的预报,位势高度、温度的预报场与下一时次00时分析场之间,其相关系数和平均偏差均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就总体相关而言,南方高于北方,东部高于西部;总体平均偏差呈现以110.E为界,东正西负的特点.而相关系数的季节变化,位势高度场,冬季最好,春季次之,
对流降水和闪电有着很好的相关性,在一些地形复杂或人烟稀少的地区,雨量筒不够密集,雷达受盲区限制且造价昂贵,卫星分辨率低,通过闪电和地面降水关系的研究,可以使用闪电对降水进行估算,避免因强降水造成比如洪灾、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对提高灾害性天气预警水平提供一种新的手段和补充.本文借鉴小波分析的边缘提取理论并加以改进,实现基于多尺度小波边缘检测的对流云回波有效识别,并反演对流降水进而分析与闪电的相关关系.
上世纪80年代在大气科学界提出的四维资料变分同化思想,本质上是从反问题的角度,利用最优控制论思想研究数值天气预报中的初值和参数的确定问题.利用变分同化方法,可以在知道全部或者部分观测资料的前提下,对预报模式中的未知初值和参数进行反演.因此,在实际问题和科学研究的许多领域中,变分同化方法都有着广泛的应用.近年来,一些学者分别以常系数线性常微分方程组和一维扩散方程为例,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实验方法,研究
利用中国气象局整编的气温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09年我国东部地区(100°E以东)夏季高温过程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讨论.结果发现:(1)2009年我国中东部地区发生的高温事件相对历史同期增多,集中在华北地区和长江以南地区.(2)大陆暖高压是导致2009年6月我国华北黄淮一带高温过程的主要环流系统,7、8月副高的持续偏强和西伸是导致我国7、8月高温过程的主要环流系统.南亚高压与副热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连云港雷达资料,对发生在2008年连云港地区一次区域性暴雨过程进行了中尺度数值模拟的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WRF模式中加入雷达资料后,预报效果比单纯的三重双向嵌套效果要优越得多.加入雷达资料后,高低空的环流形势、水汽输送条件和垂直上升运动等更接近实况,预报效果明显改善.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不断加剧,不少地区的极端天气事件也在增多,暴雨洪涝、干旱、高温热浪等气象灾害给人们带来的影响日趋严重.在这种气候背景下,山西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有怎样的变化?本文利用山西68个台站逐日最高气温、降水资料,采用目前国际上流行的百分位值极端事件定义方法(同时兼顾气象业务中常用的定义方法)和Kendall-tau趋势检验等方法,分析了1961-2008年山西极端高温和极端强降水事件发生频率
利用NCAR CCSM3.0 IPCC AR4陆面分量模式(CLM3.0)20世纪气候模拟(20C3M)和21世纪SRES A1B排放情景下的模拟结果,着重分析了未来北半球陆面情况对全球变暖的时间序列响应特征.通过模式20世纪的气候模拟结果和21世纪SRES A1B情景下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表明北半球陆面的水、热过程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随着全球地面温度的持续升高,北半球陆面的净辐射通量
全球气候变暖的同时,对流层出现增暖,平流层出现降温,而介于两者之间的对流层顶高度也在发生变化,对其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根据1979~2008年期间近30a华北地区12个测站逐日对流层顶探空资料,运用统计学方法对该地区不同类别对流层顶发生及其高度季节特征进行研究总结,并采用线性趋势、小波分析和R/S计算等方法对其高度变化等气候特征进行分析,揭示了该地区对流层顶的分布特征及其高度变化的基本事实和规律.
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长江河海交汇区域,地势低洼,易受海平面上升和风暴潮影响,气候变化脆弱性极其脆弱.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水体温度、盐度变化导致保护区内潮间带面积缩小,盐沼植被退化,原以河口海岸湿地为主要栖息地鸟类栖息面积丧失、食物质量改变,严重影响保护区鸟类栖息环境与食物来源,威胁河口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上海城市生态安全.本项研究基于脆弱性六维定义,结合3S技术、海岸带风险评价模型分
利用方差统计方法分析了前期高原大气热源异常时四川及其周边区域的主汛期的位势场、相对湿度场、垂直速度场以及风场的变化.结果表明,当前期高原大气热源异常时,次年汛期四川及其周边区域的各要素场会出现显著变化.当前期高原加热场异常偏强,在次年的5~6月东北冷涡异常偏强、7~9月青藏高压显著偏强,而副热带高压的位置明显偏东;当前期高原加热场异常偏弱时,次年河套西风槽则异常偏强,青藏高压明显偏弱.其次当前期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