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口岸带冲淤变化及其后备土地资源的沉降效应──以上海崇明东滩为例

来源 :第二届全国地面沉降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lzcy_yt1900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江口入海泥沙的淤积是上海后备土地资源的重要来源,分析岸带冲淤的演变,有助于对岸带经济圈特别是围垦促淤地区因经济工程活动引发的地面沉降问题的剖析。本文以上海崇明东滩为例,分析30年来的冲淤变化及未来趋势,并据此对新近沉积土的地面沉降效应作简要阐述。
其他文献
在岩石普通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和压汞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对文南油田文33断块沙二下亚段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将储层孔隙结构分为3种类型.研究表明,该区储层以Ⅰ、Ⅱ类孔隙结构为主,孔隙和喉道类型多样,孔喉分布中等偏好,压汞曲线多具平台,孔隙结构总体较好.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是影响储层孔隙结构的主要地质因素,认为储层的成岩作用受原始沉积环境的制约,相对高能环境下沉积的砂体孔隙结构较好.
本文通过对安徽省阜阳市地面沉降发生、发展规律及其地质环境条件的分析研究,指出阜阳市地面沉降与该市集中大强度开采深层孔隙水有密切的关系,过量开采引起的深层孔隙水水位的持续下降和大厚度的可压缩粘性土层的存在是导致该市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
基于野外实测资料和室内试验,综合分析了抽水引起地面沉降过程中含水砂层变形特征,指出由于野外实际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含水砂层并非由单纯的砂粒构成,而含有细的粘粒,或者是微小粘土透镜体,甚至夹杂薄层粘土层,这都将使含水砂层变形表现出滞后性而非传统所认为的瞬时弹性变形。同时室内蠕变试验的结果证实了含水层砂土由于砂土颗粒沿粒间接触面的相互滑移也表现出一定的流变性。本文讨论并合理的解释了含水砂层野外实测资料中
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灾害较为严重,尤其地面沉降造成的危害更加突出。本文从系统目标、结构、功能、数据库及开发模式等方面,简述了建立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及应用开发。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化、都市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世界上许多城市和地区陆续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区域性地面沉降,给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和危害,并日益成为影响城市生态环境和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地质灾害。上海是我国发现区域性地面沉降最早、致灾最重、也是国内开展地面沉降勘察研究和取得控制成效最早的城市。多年来,上海在地面沉降成因机理、规律及防治措施等
本文介绍了应用GPS技术进行杭嘉湖平原地面沉降监测的过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了分析,说明利用GPS技术进行地面沉降监测是可行的。
地层下陷警示模式之建立主要系整合地下水观测站网相关监测信息,利用Terzaghi单向度压密理论建立地层下陷压密量分析模式,评估各地下水分区地层下陷潜势与空间衍变过程,提供区域地层下陷警示信息,进而以系统化分析模式检讨评估目前地层下陷监测站网之布建区位并提出改善建议。本文系警示模式建置初步成果,经与地层下陷分层监测数据相校验,具有可信赖之问题解析能力。
上海市白1998年开始开展了利用GPS技术监测地面沉降的研究,先后进行了可行性论证、GPS基准网建设、数据处理和平差方法的探索等一系列课题的研究,并布设了由34点组成的覆盖整个上海市的地面沉降监测基准网。为了进一步提高基准网的监测精度和沉降监测的时空分辨率,于2004年又布设了4个24小时连续运行的GPS固定站,对上海市地面沉降实施连续监测。为了考查GPS沉降监测的大地高可能达到的精度,研究合理的
地面沉降是一种难以避免的地质灾害。上海的地面沉降现在已表现为地下水超采所引起的地面沉降并叠加了工程性的地面沉降。本文将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应用于工程性地面沉降防治工作中,是基于减灾即增效的理念来考虑的。
天津市地处平原,多年来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导致的地面沉降是天津市主要的质灾害问题。开展天津市地面沉降预警分析系统研究其目的是运用计算机技术和MAPGIS开发组件对地面沉降监测数据进行管理并进行统计分析、评价,将结果以图形的方式输出,为控制天津市地面沉降工作服务。本文介绍了天津市地面沉降预警分析系统的系统结构、系统功能、数据库设计。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及MAPGIS的空间分析方法,实现地面沉降预测、预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