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塑料作为易排不易回收的典型污染物,来源众多,分布广泛,对于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存在较大的潜在危害性。本文以重庆市主城区段(鹅公岩大桥至长江寸滩大桥)长江岸边土壤(共计10个采样点)为研究对象,以密度分离法分离土壤中的微塑料,并结合体视显微镜及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分析了微塑料的丰度、表面形貌特征及成分特征。结果表明:采样区域内土壤中微塑料的丰度在83.33-543.33 items/kg dw (dw表示干重),均值为224 items/kg dw,其中丰度最高值在南滨采样点,最低丰度在寸滩大桥采样点;微塑料的类型主要包括纤维、薄膜、泡沫、微珠和碎片五类,其中薄膜类所占比例最高,达40.5%,纤维类次之,为26.2%,微珠和碎片相对较少,占比分别为15.5%和16.4%,泡沫占比最少,约为1.5%;微塑料的颜色主要包含了绿色、红色、黑色、白色及褐色五种,绿色、红色及黑色的微塑料主要为纤维,白色微塑料包括泡沫、纤维、薄膜,褐色微塑料主要是碎片;微塑料的个数与粒径间成负相关,微塑料的粒径越大,个数越少;微塑料有不同程度的老化现象,比如分叉(纤维)、出现裂痕(碎片)、变色(薄膜)等等,部分微塑料还附着有其他物质;微塑料的组成成分主要有聚乙烯、聚丙烯及聚苯乙烯等。研究结果为揭示重庆段长江流域土壤中的微塑料的分布、来源及后续的长江沿岸微塑料污染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