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术后局部异常出血为主要表现的骨肉瘤

来源 :第四届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uwang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介绍一青年男性右股骨干骨折,D-dimer升高,手术后动脉造影显示广泛弥漫性出血,没有明确动脉出血部位,没有大动脉出血,出血严重程度不能用局部损伤解释。诊断为骨肉瘤。
其他文献
WHO(2001)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分型标准与FAB标准的主要不同点。重点探讨了WHO(2008) MDS分型存在的RCUD的诊断,细胞遗传学在MDS诊断中的作用,意义未定的特发性血细胞减少,低增生性MDS和伴骨髓纤维化的MDS,其他细胞和分子生物标志在MDS诊断的作用等问题。
本文介绍一例患者,男性,69岁,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3年患者6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水肿,尿中泡沫增多,尿量尿色正常,伴恶心、腹胀、食欲下降,大便次数增多,3次/日,成形.确诊为"原发性淀粉样变性,淀粉样变肾病",予以Auto-PBSCT,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随访,效果良好。
本文介绍一例患者主要因血尿伴重度贫血入院,鉴别诊断分为局部原因所引起的出血和出血性疾病所引起的出血。局部原因所致血尿,需排除泌尿系炎症、肿瘤、结石、外伤等原因。患者虽有血尿,但无尿急、尿痛、无发热、无外伤、无腰腹部阵发性疼痛、尿常规正常,CT、MRI示无泌尿系结石、肿瘤,故可排除患者局部因素所致血尿。出血性疾病所致血尿,需排除:1.血管因素;2.血小板因素;3.凝血因子异常;4.病理性循环抗凝物质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是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有效手段。与传统化疗相比,自体移植使MM的完全缓解率由不到10%提高到30~40%,中位生存期由3年提高到5年左右。因此自体移植显著提高了MM患者的长期生存率。但自体移植还不能根治MM,多数患者在移植后3年左右复发。因此如何ASCT的疗效还有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在此背景下,本文探讨了自体移植前的最佳诱导方案,双次自体移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
急性早幼粒白血病(APL)占所有急性髓性白血病(AML)的8~15%,是AML中最有可能治愈的一种,治疗方法包括:化疗、全反式维甲酸(ATRA)、三氧化二砷、造血干细胞移植(SCT)。APL诊断时,80%的患者伴有凝血功能障碍,病情凶险,早期出血死亡率很高,主要为脑出血,一旦发生,几乎不可逆。避免APL早期致命性出血主要是预防,肝素和抗纤溶药物效果未肯定,大量血小板输注可减少早期发生脑出血所致死亡
患者翟某,女性,36岁,工程监理,确诊急性髓性白血病6月,腹痛4天入院。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低热,行骨穿、免疫分型、融合基因及染色体等检查确诊急性髓性白血病M2型,后诊断合并腹腔多发占位。通过诱导治疗、巩固治疗、手术治疗、药物治疗等,最终死亡。
本文介绍一例患者发病时表现为皮疹、高钙血症,外周血可见异常淋巴细胞,当时考虑为皮肤T细胞淋巴瘤。皮肤病理提示为蕈样霉菌病。鉴于患者外周血见到异常的淋巴细胞,胞核呈花瓣样。考虑S(e)zary综合征或成人T细胞白血病可能。进一步外周血基因检测HTLV-1呈阳性,最后确诊为成人T细胞白血病。经CHOP方案化疗后,高钙血症迅速好转、皮疹明显消退,病情好转。
本文介绍一例中年男性病人,急性起病,进展快;高热、黄疽、肝脾肿大;胸腔积液;全血细胞减少,TG高;Fg低,SF高;淋巴结病理:NHL (PTCL,非特异型)噬血细胞多见。诊断考虑PTCL(非特异型)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前列腺增生症;双侧甲状腺小腺瘤。于COEP方案化疗后体温正常,但停药后第4天再次出现发热,改用GP方案化疗后体温正常,患者自动出院。
本文介绍一年轻男性病人,2年前在外院诊断为“复发性软骨炎”,4月前接受“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术”;全身PET-CT检查阳性发现;病理活检为弥漫大B细胞型淋巴瘤,EBER(+)。移植后淋巴增殖性疾病(PTLD)发生率不清楚;复发性软骨炎。予美罗华600mgQ2W治疗三疗程,患者出血,咽痛症状完全缓解,复查鼻咽+胸腹部CT:提示鼻咽肿块基本消失,肺部转移灶有所缩小,肝区转移灶未见增大。
本文介绍一例患者主因孕37+3周引产后4天,诊断粒细胞缺乏19周。造成中性粒细胞缺乏的原因可以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两种。本例患者妊娠前没有反复感染病史,因此遗传性中性粒细胞缺乏症可以除外。获得性中性粒细胞缺乏症病因包括感染相关性、药物相关性、免疫相关性、妊娠相关性。经过强有力的免疫抑制治疗不仅PLT水平恢复,而且中性粒细胞水平也恢复,说明造成患者粒细胞缺乏的原因是免疫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