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套针疗法治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2180例临床观察

来源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套针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世界中医多功能套针学发展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an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套针疗法治疗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方法:用特制的一次性套针针具,在痛点周围皮下浅筋膜结缔组织层做弧形摇摆动作,不引起酸、麻、胀、痛等感觉,向腰部按压点进针,把皮肤捏起,针与皮肤呈30度角,沿皮下推进,行弧形摇摆动作2到3分钟,直到患者疼痛消失或不再减轻为止.结果:治愈1150例,好转980例,未愈80例,总有效率为96.3%.结论:套针疗法进针后,疼痛即减轻或完全消失,即在很短的时间内即迅速发挥效应.从反应速度来看,套针疗法效应的取得是疏通经络,通则不痛,可解除神经痉挛,消除炎症,解除病痛,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套针疗法治疗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较好.
其他文献
本世纪之初,2003年"非典型性肺炎"以爆发、难治、迅速传染、影响之广、传播之快震惊世界!从西方→东南亚→香港→广州→北京→中日友好医院,死亡率一直下降到0%.
养生即保养身体,延长生命.岐黄文化是养生保健理论与实践的源泉.《黄帝内经》讲:"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孙思邈认为人的最长寿命可达100~200岁,他自己活了141岁.现代公认寿命正常为120岁,其中15%是遗传基因决定,10%是社会因素,8%是医疗条件,7%是气候环境,60%由
目的:运用中医之阴阳五行,平衡之理,统一整体观思想指导方法,中药调理防治亚健康与常见病和各种疑难杂病.方法:临床采用疏肝理气,活血祛瘀,健脾养心,补肾纳气,益气补血,平衡阴阳等方法防治“未病”与“已病”。口服中药汤3~6个月痊愈。结果:中药“治未病”与“治已病”,经用药后在1~12小时腹部有肠鸣音,放矢气则舒,腹部胀或微痛则欲解大便,便后则舒,大便烂次多或有泡沫样便或鼻涕样便,但排通则自然止而正常
中医从马王堆医书到春秋时期《黄帝内经》就形成了现代健康模式的雏形。后代医家逐渐充实形成体系。实际上,一部中医预防养生史,就是现代健康教育与健康模式的历史,我们的祖先较之现代医学要做得更早、更好。“上工治未病”是中医学的一贯思想。所谓治未病,包括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防重于治”是中医预防医学的思想的核心,始终体现在中医学的理论与实践中,中医预防学是数千年来历代医家经验的结晶。从其所涉及的内容和方法
气机升降出入运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气机调畅是生命之常,气机失调为百病之源.中医气机理论用于分析、解释病因病机、症状表现和预后转归,贯穿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的疾病前、中、后的几个阶段,对于养生、保健以及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多发于40-60岁人群,是由于颈椎增生刺激或压迫颈神经根、颈部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而引起的综合症候群.病变在第5颈椎以上者可见颈肩疼痛和颈枕疼痛或枕部感觉障碍等.在第5颈椎以下者可见颈僵、活动受限、一侧或两侧颈、肩、臂放射痛并伴有手指麻木、肢冷、上肢发沉、无力、持物易坠落等。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浮针的治病机制:通过扫散运动
经78位不同年龄.不同程度的肥胖者临床应用浮针套管针灸针进行减肥、瘦身、美容,有效率百分之百.新型套管针灸针绿色减肥瘦身美容疗法,对人体机能无伤害,并且不需要任何药物及保健品联合调理及节食.其中年龄23~35岁的38人,35~45岁的26人,45以上的14人.通过新型浮针套管针灸针对神阙穴周边进行扫散治疗,就可以疏通脏腑、气血顺畅,提高脏腑新陈代谢功能及阴阳平衡,达到其减肥瘦身美容之目的。套管针灸
使用皮下套管针炙针治疗各种胃病600例,全部治愈,无后患症和其他并发症.根据各种胃病的解剖学基础理论和发病机理,结合传统针炙学以经络取穴为要点,探讨应用皮下套管针炙针治疗各种胃病的理论依据和成功原因,有效治疗了胃溃疡、十二脂肠溃疡、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出血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肥厚性胃炎等疾病.
在经络系统中,十二经脉为主体,故又称"十二正经".十二正经隶属于六脏六腑,而在六脏六腑之中,心为君主之官,为其余五脏六腑之大主,可以说六脏六腑是以心为核心的.那么,就六脏六腑所分属的经脉而言,手少阴心经能否也作为十二经脉的核心呢?回答却是否定的.因为从手少阴经与其它十一条经脉的关系以及对其它十一条经脉的影响来看,手少阴经不具备核心的职能.纵观各经脉的分布范围,与机体的联系以及生理功能、病理反应、诊
关于针灸学中的骨会,古今说法不一,后世对此认识也不统一,有说大杼者,有说大椎者."骨会大杼"的说法最早见于《难经本义·四十五难》,书中记载:"骨会大杼,骨者髓所养,髓自脑下,注于大杼,大杼渗于脊心,下贯尾骶,渗注骨节。古代文献所记“骨会大杼”完全是“大椎”之误,将“骨会大杼”改为“骨会大椎”,方合针灸学术理论和临床实际。对于这一重大理论和临床错误,必须正本清源!现代的针灸临床,理应恢复大椎穴在针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