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必法而非荣丸”对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血清TNF-α和IL-6水平的干预研究

来源 :第三届全国回医药学术论坛暨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回医药分会成立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mworksho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回回药方》"哈必法而非荣丸"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细胞因子TNF-α和IL-6水平的干预.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在试验期间采用相同的西医治疗方法,治疗组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予以试验药丸(哈必法而非荣丸)10g,饭后半小时服,每日2次,14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对照组在基础治疗的同时口服银杏叶提取物片,每次2片,每日2次,饭后半小时服.14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在治疗前、治疗后第14、28天对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回医(中医)症侯积分、神经功能缺损积分、血清细胞因子TNF-α和IL-6水平的变化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1.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为66.67%,两组病例临床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2.证候积分比较:治疗前两组病例证候积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证候积分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3.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前比较,P>0.05;治疗组治疗后14天较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积分改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治疗后14天较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积分改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组治疗后28天较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积分改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对照组治疗后28天较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积分改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TNF-α水平比较,治疗前两组对比,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血清IL-6水平比较:治疗前两组对比,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结论:哈必法而非荣丸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效果明显,能够明显改善症状、改善神经功能缺损、降低血清TNF-α和IL-6水平.
其他文献
享誉世界的阿拉伯伊斯兰医药学传入中国后,与同样先进的中医药学相结合,孕育出了中国医坛上的一朵奇葩——回医药学,鉴于此,安迪光研究员提出,回医药学是中国传统医药学与阿拉伯伊斯兰医药学"东西合璧"的产物.回医药学是回回人在继承阿拉伯伊斯兰医药学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汲取中华传统医药的精髓,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民族医药学,是祖国传统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汇了阿拉伯伊斯兰医学与中国传统医学,并与伊斯
回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与阿拉伯伊斯兰医学高度融合的结晶.回医理论以"真一"、"元气"、 "阴阳"、 "四元"、 "三子"、 "四性"、 "四液"、 "心脑"、 "脏腑"、 "经络"等为基础.目前,回医基础理论的研究尚处于起始阶段,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与整理.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不断的追溯前人的足迹,从其形成及发展的全过程进行深入研究,最终形成一个特色鲜明,结构完善,临床指导性强的基础理论体系.
目的:通过研究回族体质与发病病种及健康的关系,为保障民族地区人们的健康探索诊疗和养生保健方法,为提高中国人民的身体素质、延长寿命提供一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对比了回汉族在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塞、高脂血症、肥胖症、肿瘤、糖尿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风湿病、妇科病等常见疾病的发病率.结果:回族在长期的繁衍生息及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体质特征,这些体质特
本文介绍了《回回药方》与《医典》的关系,以《回回药方》为代表的伊斯兰医学,千百年来,对传统中医药学有过多方面的十分重要的影响。回医药学在古代,确曾以先进的、系统的新科学,为中医学的蓬勃发展,作出过巨大而辉煌的贡献。《回回药方》产生于中国历史上的宋,辽、金、元时期。要去上溯到唐、宋时期传统医学的文献中,去为其中记述的语焉不详的本草,做一些存亡、继绝,恢复本来面目的事。要继续努力,学有关知识学问,积极
本文介绍了回族在中国的发展,回族医药在中国的发展,回族医药的哲理和对生命科学的启迪。提出在政策扶持下,接受回医药的群体必将逐步扩大;在党和政府支持下,回医药事业必将快速发展;回医药各项观察和实践数据,必将为哲学、生命科学发展提供重要养分。
综观和比较,东西方医学的思维特征,形成了不同的认识诊,不同军学思想和理论体系。而回族医学和中西医学,正是这些不同认识论、医学思想和理论体系的集中体现。由此可以断言们这个世界上,不仅文化是多元的,乃室医学也是,对全人类曾经并将继续产生重大影响的医学,至少有三个源,四大流,即东方华夏民族传统医药体系(中医学、汉方医、东医等);南亚及印度传统医学体系(天竺医学等);古希腊、罗马的传统的古典西方医学梦系和
中国回医药脑病防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确立,历经了漫长的岁月,从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两宋、金元一直到明清,回医药脑病理论也从萌芽、渐入、交融、根植、渐成一直到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在此艰难曲折而辉煌的历史进程中,历代无数的回医药先贤所付出的心血和历史功绩,必将名垂史册,彪炳千秋。
男性包皮环切是指通过外科手术切除阴茎上部分或所有的包皮.由于宗教信仰和传统文化的原因,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人们经常在其婴儿出生后的两周内或从青少年开始作为进入成年的仪式进行包皮环切,也称割礼.近些年来多项研究表明,男性包皮环切能有效预防艾滋病病毒(HIV)、人乳头瘤病毒(HPV)和2型单纯疱疹病毒(HSV-2)的性接触传播.尽管包皮环切已被广泛证实可有效预防男性感染艾滋病病毒(HIV),但这只是基于人
《饮膳正要》(以下简称"《正要》")是由元代的宫廷饮膳太医忽思慧14世纪30年代所著的一部宫廷饮食巨著,《正要》在营养卫生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是中国第一步营养学专著,它的出现极大的总结了元代以前的养生保健成就,而且元代作为中国继盛唐之后的又一次各个民族文化交流的高峰期,广泛的吸收了来自于周边民族及阿拉伯及波斯国家的饮食及保健成果,自成一体,在当时对于保健身体健康和治未病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饮膳
近年来,口眼歪斜的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回回药方》中明确描述了导致口眼歪斜发生的主要原因:一是因浊湿满在肉丝,各宽短了,因此其身抽搐;二是因肉丝在面一边,有薄湿缠,从脑下身,为因那边动止,松了肉丝筋都长了,身软了,如吊着之说,因此多生抽搐、口眼歪斜病证。由此分析,本病的病理关键为体内非正常的物质“湿”。《回回药方》强调,虽然二治相同,但医生治疗时务须辨清病证。针对本病的治疗,《回回药方》认为: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