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典型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关键技术研究

来源 :中国地质学会2017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mdx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是制约区内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的关键因素.本文通过分析典型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治理过程发现:由于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候寒冷,昼夜温差大,土层浅薄,植物生长期短,外来品种的引入,因种子无法成熟而不能完成其自然繁衍过程;而矿产开发废渣的砾质性、松散性和土壤贫瘠性也不利于植被生长,成为青藏高原矿山毁损土地复垦的瓶颈.结合青藏高原两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案例研究提出:(1)矿山斜坡废弃地生态修复模式:首先是在矿业开发进程中注意地表土层及植被的剥离与保护,将其作为土地复垦的首选材料;其次,通过确定适宜的本土植物种类,解决植被对环境、气候的适应问题;第三,采用地膜保温技术,增加地表温度,防止客土水分蒸发,促进种子的萌发与生长,同时减少白天紫外线高强辐射,保护植被避免夜晚的霜冻伤害.治理方法包括:削坡+坡脚填筑+三维网护坡植草+坡面平整+回填客土+地面排水.关键是如何保证植被种子附着在斜坡上并且生根发芽.故采用三维网客土植草进行恢复重建,覆盖三维网的目的,一是防止雨水冲削,阻滞种子在发芽生根期的移动损失;二是防止水分蒸发,起保温保湿的作用.选择合适的草、灌、乔木种类,以坡面草本植被恢复为主,辅以乔灌木或藤本植物,构建适宜的群落结构.(2)矿山平缓废弃地植被重建模式:平缓型高寒草甸恢复治理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首先是在土壤资源极缺的条件下,先用砂壤土进行覆土作业,在此基础上覆盖亚砂土,两者总厚度0.2m即可;其次是引水淤灌,以便于形成新的地下径流,也利于保持覆土后土壤的湿度,并可在砂土表层形成一层淤土;最后是选择的草种必须适应高寒、土壤贫瘠.依据矿区自然条件及当地已有人工草种生物学特征,当地选择耐寒、耐土壤养分贫瘠的垂穗披碱草进行地质环境治理恢复.文章提出的青藏高原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模式和关键技术,促进了高寒高海拔矿区的地质环境保护和和土地复垦进程,对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对长江流域中下游的水资源涵养利用具有参考意义.
其他文献
三维地震和宽线地震有各自的应用范围和条件,三维地震勘探与宽线地震勘探并不存在矛盾和冲突,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宽(弯)线方式采集可以更方便优选激发和接收条件,在这方面宽线采集有着三维采集不可比拟的灵活优势。同时宽线处理技术的进步对于对宽线的整体勘探效果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宽线是介于二维三维之间的采集方式,其本质是三维数据体,宽线处理技术应以三维处理技术发展为引领,根据宽线本身的特点进行适用性改进。处理中
勘探地震学的发展始终是在地震波反演成像理论指导下,由地震数据采集技术不断牵引与推动的.在勘探地震学的发展历程中,地震数据采集技术的发展始终是引领勘探地震向前发展的基本动力.但是勘探地震学的发展方向始终是由地震波反演成像理论预期所规定的.地震波反演成像的目标是根据测量的地震波场反演地下介质的几何性质和弹性参数.勘探地震学的目标是准确地刻画与描述含油气储层.所以地震波成像是连接地震数据观测与油气储层解
为支撑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调查与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工作,开展阳泉矿区典型采煤沉陷区综合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方法研究与应用示范.采用重力勘探、浅层地震法和瞬变电磁法联合勘探模式,开展煤田采空区地球物理方法对比应用研究,总结地球物理方法应用组合模式.地球物理勘查结合地面地质调查,查明采空区边界、深度等,为采煤沉陷区环境地质调查提供技术支持.
本次试验区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使用大深度三维电磁勘探系统与GDP-32 Ⅱ接收机在试验区同源同点位进行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量,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评价。大深度三维电磁勘探系统和GDP-32 Ⅱ接收机测量结果与钻孔资料对应较好,对磁铁矿化反应明显,说明在试验区适合开展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量。大深度三维电磁勘探系统和GDP-32 Ⅱ接收机进行CSAMT测量的视电阻率二维反演断面图中,电阻率局部异常中
在以寻找金属矿为目标的航电测重生产中,利用测重生产中的空中观察买时记录,特别是对水泡子、盐碱地、河流、公路、桥梁、铁路等干扰信息的实时记录,通过记录的准确时间,找出对应干扰信息的坐标,展布到初选的局部异常图上,可以快速的排除上述部分干扰异常.
本次研究通过开展重、磁、电、震等综合地球物理调查,初步查明了小山火山口的位置及构造特征,发现小山火山存在多期喷发,火山口西侧地层较深,东侧地层较浅;并在小山西南约2km处发现一处规模更大的早期火山或岩浆构造,与小山岩浆构造在深部联通。
笔者以高力板工区为例分析了火山岩覆盖区油气地震勘探数据的特点、处理的难点以及对策,这里着重叙述了“层析静校正”和“速度分析与剩余静校正迭代”两个关键处理技术。对比针对性处理前后剖面,证实这套处理技术组合是合理有效的。
自2008年首次在祁连山木里地区发现天然气水合物以来,我国的陆域冻土带天然气水合物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和丰富的成果,基本确立木里地区天然气水合物主要的气体来源为深部热解气,以深部断裂为通道运移到有着一定冻土厚度和稳定地下水环境的裂隙或破碎带中聚集并形成天然气水合物的成藏模式.在冻土带天然气水合物勘探上主要通过地球化学方法圈定异常区块,通过地震勘探明确地下介质构造,利用音频大地电磁测深(AMT)方法
本文山西省典型煤炭矿山为例,分析了高精度遥感、InSAR、低空无人机航测、机载雷达、三维激光扫描、地表位移变形、地下位移变形等地质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现状,对比不同监测技术方法的优缺点和应该范围。根据山西省煤炭集中开采区典型煤矿采煤沉陷区地质环境现状,提出了采煤沉陷区监测技术方案,对煤炭矿山地质环境评价和恢复治理监测及预警具有指导意义。
青藏高原成矿地质条件良好,国土资源大调查以来发现了一批大型及超大型矿产地,有望成为我国矿产资源开发的后备基地。但是青藏高原气候寒冷,生态环境脆弱,矿山地质环境一旦破坏,极难恢复治理。如何破解优先保护生态环境的情况下,实现资源开发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目地。提出了基于优先保护生态环境前提下的矿产资源开发的对策建议,旨在为政府实施青藏高原矿产资源开发地质环境保护提供决策依据。提出以下对策建议:(1)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