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千里光碱对原代培养小鼠肝细胞的毒性作用,并通过基因芯片分析初步探讨其肝毒性作用机制。寻找可能在千里光碱诱导肝细胞凋亡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信号分子,从而为进一步研究其诱导肝细胞凋亡的机理奠定基础。方法:千里光碱与原代培养小鼠肝细胞共孵育48小时观察其对肝细胞存活率的影响,通过DNA片段化电泳实验观察千里光碱诱导肝细胞凋亡的作用,随后运用细胞凋亡基因芯片检测千里光碱对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依次用Trizol试剂提取总RNA、用紫外吸收测定法和变性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RNA质量,用True Labeling-AMP线性RNA扩增试剂盒进行cDNA合成,标记和扩增后使用SuperArray ArrayGrade cRNA纯化试剂盒纯化。芯片杂交后进行化学发光检测,之后芯片图像通过X胶片和台式扫描仪获得。用GEArray表达分析配套软件(GEArray Expression Analysis Suite)进行完整的芯片数据分析。结果:原代培养肝细胞的存活率随着千里光碱浓度增加而下降(P<0.001);DNA片段化电泳实验发现千里光碱可以诱导肝细胞凋亡,孵育24、48、72小时组均见细胞形态改变,体积缩小,细胞核固缩,染色质浓缩。尤其在孵育24小时实验组的细胞DNA提取后可见到显著的DNA凋亡特征性"梯形带;细胞凋亡基因芯片的结果揭示84个关键基因的特异表达中,显著变化的有14个,其中上调超过2倍的基因有9个:Api5、Bcl10、Bcl2、Nod1、Caspase4、Caspase-7、Dapk1、Fas、Cd40。下调超过2倍的基因有5个:Naip1、Caspase 12、Cflar、Cradd、Fadd。其中4个基因属于Caspase(Cysteine aspartic acid specific protease)家族,提示了caspase家族依赖的细胞凋亡在千里光碱肝毒性中的重要作用。变化最大的为Bcl10(B-cell lymphoma/leukemia 10)和Nod1(Nucleotide-binding oligomerization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1)这两个基因,分别高达1 90.94倍和1 6.68倍。结论:千里光碱可以诱导肝细胞凋亡,凋亡相关的caspase家族和Bcl10,Nod1可能在千里光碱肝毒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